手機號碼可攜式服務上路了!

記者/胡舜宜 手機號碼可攜式服務已經在10月13日開始,民眾與業者也都相當關注可能帶來的市場發展,其實其他國家電信發展也都經歷過這一個階段,我們可由其他經驗來看...

手機業者與消費者反應

記者/胡舜宜 推出的號碼可攜服務究竟市場反應是如何?一份這份針對台灣地區行動加值服務與行動周邊線上問卷調查顯示,有23.86%的受訪者,因為門號可攜性服務的推出...

號碼可攜服務與技術

記者/郭瑞林 行動電話號碼可攜服務已於13日起受理民眾申請,根據中華電信的調查顯示,估計有百分之卅五的民眾考慮轉換電信公司,相當於全台七百七十萬用戶有意更換電信...

從政策面看行動通訊號碼可攜服務

記者/吳婉菁 我國於13日正式推出行動通訊號碼可攜服務,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而言,我國開放的時間算是有點晚了。根據國外資料顯示,新加坡是最早實行此項服務的國家;在...

NP的美麗與哀愁

記者/翁珮慧 行動電話號碼可攜服務(Number Portability ;NP)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國內則才剛推出這項服務,不管是政府主管機關或是市場上的反應,...

話說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六)「商業模式」與產品生命週期 上篇

特約撰稿/楊舜慧 高科技市場的發展,有別於傳統產業,常常是因為技術的突破,帶來一套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因而有前所未見的利益。不過,一項科技產品的成功必須經歷演化的...

淺談資訊系統之策略性角色

記者/何羚瑋 科技,顛覆了世界的法則!當社會、企業,與經濟始終停留在連續性改變的軌道上,科技變革卻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前進,突破式的改變造成典範的移轉,也對企業經營...

傳統到現代 霹靂布袋戲邁向文化與科技的結晶

記者/陳嘉珮 因附有台灣民間信仰與文化習俗之間緊密結合的關係,布袋戲的觀賞成為台灣農業時代重要的民眾休閒活動之一,然而歷經現今社會日漸都市化、商業化的時空變遷,...

掌中文化的變臉

記者/陳巧玲 布袋戲過去很自然地被認為是勞工階層的文化代表,也曾被文化菁英視為是上不了檯面的藝術。但藉著科技、創意與行銷的重新包裝與定位,布袋戲有了新的文化意涵...

打造新「霹靂」「偶」像團體

記者/陳巧玲 提起布袋戲裡的正義大俠史豔文、令人咬牙痛恨的藏鏡人、命運坎坷的苦海女神龍,與搞笑逗趣的二齒,這些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風雲人物,...

傳統文化表演產業之未來發展可行趨勢分析~以霹靂王朝為例

記者/李卓耕 綜觀霹靂布袋戲之霹靂王朝發展史,從最初一開始熱鬧的傳統表演法,到隨著社會型態與民眾習性的轉變,而面臨產業發展瓶頸與民眾熱情消退,再至積極順利轉型,...

掌中扭轉乾坤 從觀眾到戲迷到顧客

記者/陳志豪 布袋戲具有悠久的傳統,從商周用於殉葬、東漢見於賓婚嘉會,乃至宋代以降成為市井間庶民的娛樂,逐漸融入一般人的生活當中,自此一直到黃俊雄先生將布袋戲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