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文化的變臉

記者/陳巧玲

布袋戲過去很自然地被認為是勞工階層的文化代表,也曾被文化菁英視為是上不了檯面的藝術。但藉著科技、創意與行銷的重新包裝與定位,布袋戲有了新的文化意涵-展現台灣生命力之經典表演藝術。

30年代,布袋戲藉由有線電視平台的播放打入大眾文化市場,曾創造97%的超高收視率。一直到第四代黃強華與黃文澤兄弟接手、製作霹靂布袋戲,從自製錄影帶、進軍錄影帶市場,到千禧年以電影「聖石傳說」成功地踏入好萊塢,吸引美商八大的青睞,爭相買下「聖」版權。由黃文澤備受推崇的「八音才子」功力,一人扮演所有角色的口白,與黃強華一年六十集以上的編劇能力,「掌中文化」靠著黃氏兄弟的一前一後的努力,布袋戲有了新的文化形象。除了吸引了更多忠實的支持者,還組織「霹靂會」後援會,並在網路上形成家族與同人誌社群。

「布袋戲是一種民粹文化,失去了新一代的觀眾,就只能成為文化研究者青睞的古董。」黃強華表示,要讓年輕人了解先人的文化資產,一定要用年輕人能接受的形式,否則就只是被觀賞的文化古董。為了重新定位布袋戲,特別將造勢活動與具有文化指標性的誠品書局、皇冠藝術節等做結合,藉此慢慢改變菁英份子對布袋戲的看法。又與國際流行雜誌合辦布袋戲與政治人物配對的票選活動,在中國時報舉辦徵文比賽,不斷利用媒體來接觸社會大眾,持續製造發燒話題。為了抓住年輕人跳躍、影像的思考模式,布袋戲的劇情更為緊湊,招式與武打的聲光、影音效果更是力求推陳出新,但忠孝節義的古典價值、傳統的口白特色與嚴謹的操偶技巧仍是布袋戲不變的元素。在流通的網路上,也是以全面接觸年輕人的生活習性,例如開發線上遊戲吸引網路族,在官方網站上成立「霹靂商品館」與「霹靂海報館」,拓展電子商務市場。

黃強華也不諱言地表示,自己是學習迪士尼的行銷手法,將掌中文化-布袋戲當成卡通玩偶來經營,將布袋戲與藝術結盟,開發多樣性的周邊商品如漫畫、武俠小說、寫真集、影音光碟、音樂CD、電腦PC GAME、網路遊戲以及眾多精緻的產品,企圖打造台灣的迪士尼王國。更計畫性地推廣、研發週邊商品及肖像授權市場,嘗試突破角色原有的設計,以其他造型風格的肖像,拓展各個不同年齡層的消費群。甚至將其中的經典人物,如素還真、葉小釵獨立設立經紀人與影迷俱樂部,以開發更大的商品附加價值。也與通路商7-11結盟,合作推出以霹靂人物肖像為封面的食品與礦泉水系列。

黃強華兄弟一手打造的「霹靂布袋戲王國」,不僅創新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也成功開創特有的「霹靂」文化經濟,已大大超出戲劇與表演藝術本身的能量,正符合政府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之定義。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