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到現代 霹靂布袋戲邁向文化與科技的結晶

記者/陳嘉珮

因附有台灣民間信仰與文化習俗之間緊密結合的關係,布袋戲的觀賞成為台灣農業時代重要的民眾休閒活動之一,然而歷經現今社會日漸都市化、商業化的時空變遷,人民消費模式跟著轉變,傳統布袋戲亦隨之受到重大衝擊,在雲林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及其子孫三代的傳承耕耘下發展而成的霹靂布袋戲,經過不斷的研發創新,從傳統的霹靂風格,漸漸演變為現今文化、科技與藝術結合一體的創意產業。

台灣布袋戲文化的發展,最早可溯源於1925年黃海岱先生創立的「五洲園」劇團,五洲園是當時頗負名聲的戶外野台戲,對後續的布袋戲風格影響可謂相當大。黃海岱五洲園開啟布袋戲經營之濫觴後,其子黃俊雄不但承襲其父的布袋戲風格,跨足到電視媒體「金光布袋戲」,更創造許多新式的戲偶造型、尺寸與戲劇配樂,其中,黃俊雄最大的貢獻在於將布袋戲帶入電視螢光幕,以電視布袋戲的呈現形式,帶來曾高達97%空前記錄的全台高收視率熱潮,1992年,第三代的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創立「大霹靂節目錄製有限公司」,走出有線電視的格局,開始自製錄影帶布袋戲,展開一系列以「霹靂」為名的布袋戲,營造出有特色的一套「霹靂風格」,穩定霹靂在市場上的佔有率。

不過,除了製作電視的霹靂布袋戲之外,黃強華也在1998年的4月,首次擔任電影導演,拍攝第一部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2000年「聖石傳說」上映,首部布袋戲電影結合傳統藝術與數位3D動畫,果然刷新台灣國片票房記錄,開創布袋戲的新里程,將台灣傳統藝術推廣到國際上。另外,1998年8月,霹靂布袋戲應邀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狼城疑雲」,不剪接的現場實況演出,加上精心設計的舞臺、曲折離奇趣味十足的劇本,首創破天荒讓布袋戲登上國家戲劇院的世紀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霹靂布袋戲表演手法日益精進,一九七○年代擔任「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電視寵兒的金光布袋戲,當時的黃俊雄以優異的口白,加上燈光、特效及流行音樂推出「雲州大儒俠」,創下百分之九十的電視收視率,締造了空前絕後的紀錄,但近日霹靂布袋戲的演進與表演手法,跟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其特色在於在金光布袋戲的根基上做進一步的發展,包括木偶本身的設計,從早期的筆畫眼,演進至今日有玻璃眼、戲偶尺寸的加大、戲偶臉部的擬人化、活手、活腳等等;以操偶而言,除了基本的文、武戲、甩偶之外,更加入了電影特有的吊鋼絲效果;就佈景而言,從早期的平面、單一操偶師地道,演進至今日存在隱形地道,甚至有實景拍攝;技術上,在層次佈景裡,操偶師進步到得面臨看不到戲偶卻得演活戲偶的狀況,甚至有時需要潛水拍攝等等;在電腦特效使用的方面,聲光效果的加強、戲偶尺寸的加大、操偶方式的改進等等,都使表演手法一再融合科技與創新。

今日的霹靂布袋戲,不但成功結合了傳統的表演藝術精神,突破傳統表演藝術式微的窘境,也由琳瑯滿目的週邊商品開發窺探出,霹靂布袋戲已成功開創出台灣特有的「霹靂」文化經濟之情形,或許實在已經遠遠超出戲劇與表演藝術本身的能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