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快商務改變生活和產業型態 物流士的機會與隱憂

記者/Silvia Lai

零售發展的樣貌已經發展為第三代零售——快商務 (Quick Commerce) ——的時代,從電子商務平台不斷改善物流建設,到外送平台的興起,且快速外送的品項也不再僅限於餐點。這一波快商務的轉型,更因為疫情的催化,對使用者的生活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對於消費者而言,「外送」和「快速」不再只是一種選項,而是標準的配備。

■ 零售發展的樣貌已經發展為第三代零售——快商務。(截圖來源 / Claudio Schwarz on Unsplash

當「快」已成為一種標配  第三代零售快商務

德國跨境外送平台 Delivery Hero 將零售發展分為三代,分別為第一代零售「實體門市」、第二代零售「電子商務」和第三代零售「快商務」,同時「快商務」也稱為「次世代電子商務」。此外,各階段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於配送時間和配送方式。

在配送時間方面,第一代零售階段,人們必須到實體門市購物,到第二代零售階段,貨物約 2 ~ 3 天就可送到家,然而在第三代快商務階段,各平台皆追求 1 小時到貨的急速配送。另外,在配送方式上,第二代零售主要是由物流貨運為主,但是到了第三代快商務,卻是由機動性高的機車為主要配送工具。

以「快速」為特色的快商務,雖然無法完全取代人們到實體門市購物的需求,也並未削弱電子商務的主導地位,但是消費者對於「快速」的需求,已逐漸改變各產業、各物流和各通路的企業策略。

■ 「快」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於消費的需求。(截圖來源 / Rowan Freeman on Unsplash

餐飲、零售、電商  除了「快」還要「廣」

如同前兩周所討論的,快商務如何影響餐飲業零售業,外送和物流服務已不僅限於餐點或大量購物等,生鮮、生活用品、少量且即時的需求皆在各產業發展「快商務」的形式而被滿足。對餐飲業而言,美食外送是一場與時間的戰爭。相較於過往的店內用餐,外送的模式讓出餐時間變得更短。除了影響出餐時間以外,對於餐點的包裝、品項組合等也都必須隨之調整。

再者,對於零售商來說,巷子口的便利商店已經不夠滿足消費者對於便利的需求。因此,許多零售商店開始發展自家的外送物流,或者與其他外送平台合作,以此方式增加與消費者的接觸點。例如,7-ELEVEN 不僅與 Uber Eatsfoodpanda 合作,同時也收購 foodomo,整合統一集團內的餐飲、百貨及超商等通路。

此外,對於電子商務產業,「搶時間」一直都是各店商平台的主要目標。台灣電商龍頭 PChome 線上購物早在 2007 年以「一日到貨」成為其品牌的重要價值之一。然而,隨著快商務的發展,「拚速度」已不是電商平台的最大優勢。 momo 富邦媒董事長林啟峰表示,相較於外送平台自營生鮮市場的上千品項數,momo 拚 5 小時到貨的品項數目標是上萬,「商品廣度」會是未來電商平台的優勢。

■ 快商務的物流士,面對交通風險的措施亟需改善。(截圖來源 / Thomas Chan on Unsplash

快商務創造的就業機會  物流士的潛在風險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科技、市場和社會發展迅速,社會制度的規範與調整卻遠遠跟不上變遷的速度。「快商務」雖然促使著各行各業的轉型與發展,但是對於外送人員的影響卻經常遭到忽視。

在 2021 年,我國審計部指出,台灣有許多家餐飲外送平台,單以 Uber Eats、foodpanda 兩家登錄外送員與外送車輛近 10.2 萬人為基礎,相較於 2020 年重大交通違規資料,共有 3 萬 683 輛車、2 萬 9378 位登錄外送員(占登錄外送員28.8%),違規達 5 萬 224 次,違規項目 5 萬 841 件。此外,其主要違規項目為闖紅燈 1 萬 9868 件(占總數39.1%),超速 20 公里以內 1 萬 2357 件(占總數24.3%),超速 20 至 40 公里 9054 件(占總數17.8%),紅燈右轉 7480 件(占總數14.7%),數據顯現「危險駕駛比率偏高」,亟需改善。

然而,「快商務」延伸的隱憂不只發生在台灣。在印度,生活雜貨的零售業規模具有 6,000 億美元,包含電商巨擘 Amazon、零售龍頭 Walmart 旗下 Flipkart、快遞公司 BlinkitZepto 等公司,其競爭可謂相當激烈。其中,Blinkit 和 Zepto 更以「10 分鐘到貨」作為其服務的宗旨,吸引廣大的消費者。雖然快商務讓店家和消費者看似雙贏的局面,但是對於外送人員來說卻是相當危險。印度前公路局長 Vijay Chhibber 坦言:「十分鐘送達實在太快,若有主管機關插手,一定不會讓業者以此做賣點」。同時,也有外送員現身說法:「我們要趕在5到6分鐘之間送達,這令我感到緊繃和害怕自己的生命安全」。

「快商務」正在形構一種新的營運模式和新的消費生活,其中牽引的不只是公司、店家和消費者,在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關心「人」在產業的位置,和其所遭遇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式。雖然「快商務」看似為許多物流、外送產業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但是這些物流士在新營運策略底下的權益是否被保護,我們必須持續關注。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