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平台產品出貨 最怕不如預期招差評

募資平台原本是以籌款為目的的電子商務平台,但因為效果好,所以不少不缺錢的品牌拿它當作產品上市宣傳管道之一。所以對這些品牌而言,「募」到多少錢都不會影響其上市與否。以前我曾提過,如果一個產品連募資都沒有達標,那建議根本不要再繼續開發/販售這個產品了。因為消費者連實體產品都還沒看到,光是看你那似真似假的廣告文宣,都已經起不了興趣,那開發之後,會有驚為天人翻盤的高可能性嗎?我覺得趁早認賠殺出(打造樣品也肯定花不少錢),減少損失,可能是最好的下台方式。

有些提案人設定極低的達標金額,擺明了就是勢在必行。但募資時要寫產品預計出貨時程,這個時候,就要評估是不是真的能如期出貨。觀察幾個募資平台上的提案,能如期出貨者少,延期出貨者多,這個時候要怎麼安撫消費者,是一門大學問,可以推拖追加功能(功能免費升級),可以推拖疫情影響,反正想個原因能安然度過,都不成問題。

因為最大的問題,是出貨之後,出資者才發現拿到了一個根本不成熟的產品。什麼叫做不成熟?其一,產品根本沒有達到提案內容所說的功能的標準(比如電池續航力,只有在低度使用下才達標);其二,產品瑕疵太多(比如外觀刮傷、接著粗糙、操作介面反應慢或很容易當機);其三,產品根本沒有符合提案時的功能(比如畫質應該達1080P,結果只有720P)。

搶便宜的出資者很容易被當成產品的首批實驗者。尤其拿到貨後,出資者在募資平台上的負評如潮,對該產品正式上市,是非常大的傷害。很少人會明知差評排山倒海,還願意以身試險的。有些負評是充滿情緒性的,比如「好爛」、「不如預期」;有些則更進一步指出產品問題,比如加熱過度(身體感受);有些則提出數據,比如噪音已達多少分貝。

如果問題真的無法解決,真的也建議,不要急著著繼續上市,等優化這些產品疑慮之後,才有下一步動作。有些產品(代理)商已經策劃好了廣告布局、市場通路等等行銷策略,但你東西根本沒做好,你這些瑕疵品上市也只能騙得了路過民眾一次。民眾可以被騙一次,當一次笨蛋,民眾會甘心被騙第二次嗎?真心覺得,不要以為拖過產品鑑賞期就沒事了,消費者是記得你的名字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