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中國耗資15億打造的「超級工廠」  實現全產業鏈巿場

記者/Linus Shih

咖啡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習慣,無論是匆忙的上班族,還是熱愛生活的文青,對於一杯香氣馥鬱、口感醇厚的咖啡,或許都很難有抵抗力。而在眾多咖啡廳裡,星巴克是少數能同時滿足消費者辦公及放鬆這兩個狀態切換的需求。消費者可以很放心地在這裡趕稿辦公,也會在周末閒暇到甄選店品嚐咖啡,例如每年夏天的桶釀威士忌冷萃。

星巴克這些體驗背後需要一個龐大的系統支持,最近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正式在江蘇崑山落成投產,這個投資15億人民幣、佔地24200坪的產業園,讓中國成為星巴克首個實現「從生豆到咖啡」,全產業鏈控制的市場。

未來喝的星巴克,可能都來自這裡

一杯咖啡背後,從咖啡豆的種植、分類,到烘焙、研磨、萃取,這些過程其實都離不開各種硬體和軟體的結合,咖啡豆的水分和色澤、烘焙的溫度和火候,都能精確測量和計算。在星巴克的創新產業園裡,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咖啡生產背後的科技。這裡是星巴克在海外市場最大的烘焙工廠咖啡的烘焙,既是藝術,也是科學。根據咖啡需要烘焙溫度、時間和烘焙程度,星巴克制定了一個「咖啡烘焙曲線」,對應我們常見的三種烘焙程度:淺雅烘焙、中烘、深烘。為了確保咖啡豆受熱均勻,星巴克的烘焙室設計採用了熱風管道,確保開始烘焙時的咖啡豆都保持相同的溫度。這也是星巴克全球36000家門市口味能基本保持一致的秘密之一。

咖啡豆烘焙完成後,下一步便是包裝運輸,這個看似簡單的流程卻至關重要。如何避免咖啡豆風味流失,快速地運輸到各地門巿,都是對消費者日常在星巴克的體驗有著顯著影響。星巴克有一種叫做「風味鎖」的保質技術,透過單向通氣閥,配合衝入的氮氣在密封狀態下,咖啡可以保持風味的時間能達到34個星期。咖啡裝袋出廠前還要透過色度儀和氣相層析儀檢驗烘焙和香氣指標,確保到達門市後也能以新鮮的風味被品嚐。

同時產業園區的整合物流中心採用了高達34公尺的立體倉儲系統,立體倉儲系統有多達3萬多部位,透過管道運輸自動化處理超過90%的貨物,它的空間利用效率,比星巴克傳統倉庫提高了6倍。這裡也將作為星巴克中國的物流樞紐,將烘焙好的咖啡豆運往中國200多個城市、6500家門市。中國消費者平常在星巴克喝的咖啡,未來有很大部分都會來自這裡。

除了這些工業化的流程,這個產業園區和傳統生產工廠最大的不同,是延續了星巴克的核心「第三空間」概念。

在產業園區裡,星巴克也建造了首個以咖啡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中心,以咖啡主題打造工業旅遊體驗,透過10多個精心設計的體驗點,近距離參考咖啡烘焙生產環節。除了生產流程外,還會發現不少有趣的彩蛋。像是:由1440個馬克杯組成的LOGO牆、與青花瓷工藝結合的星巴克女神、沉浸式體驗室裡隨著環繞的曲面螢幕上隨機播放著中國雲南、哥斯達黎加、盧安達等咖啡原產地的影像等;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是園區外就能看到的巨型的咖啡豆壁畫,也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噴繪作品之一,體驗中心內種種氛圍的營造連空氣中也會釋放咖啡香味,讓消費者能4D沉浸體驗咖啡在原產地的環境,在不久的將來,少數金星會員將有機會提前預約來現場感受。

 

最綠的星巴克

同時,這裡也是星巴克全球最綠色節能的生產基地,隱藏在園區許多細節裡,例如用回收陶器製成的紅磚,用回收材料製成地毯和各種週邊的產品。園區內20%的能源供應,來自一塊超過7865坪太陽能光電板。星巴克表示園區預計每年最高可實現90%的廢棄物循環利用。

至於在生產環節,星巴克也透過垂直打包機實現了包裝材料的零廢棄。與星巴克其他咖啡烘焙工廠相比,這座烘焙廠減少了30%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星巴克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有2500家「綠色門市」。這些門市正在探索綠色零售新模式,除了裝修材料全面採用回收及環保建材,還會用電子發票取代紙本發票,用平板菜單取代紙本菜單,連咖啡師穿的圍裙都是用回收材料製成。

最近在海外,星巴克也正試圖讓消耗60億個的一次性杯子「消失」,消費者若在加州納帕郡和附近城市的12家星巴克門市買咖啡,會發現所有的一次性杯子都不見了。在店裡,消費者可以選擇用陶瓷杯內用;想外帶則會選用可回收並循環使用的杯子,消費者也不必支付任何訂金,這就是星巴克「借個杯子(Borrow A Cup)」計畫的最新測試模型。

星巴克當然希望拿走了可循環再用的杯子的消費者,在下次來買咖啡時會把杯子帶回來,然後投入智慧回收機裡。接著,杯子就會被清洗並回到使用鏈上。為了鼓勵消費者將杯子拿回來回收,星巴克特地提供了「獎勵」,讓將杯子拿回來的消費者能換來參加星巴克禮品卡抽獎的機會。

從生產環節到消費場景中的這些「綠色」變化,可以看到星巴克除了自身產業鏈的創新,也嘗試培養使用者永續的消費習慣。很難說這樣的永續理念能影響多少人,但至少為環境帶來了一些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星巴克的快與慢

從1999年星巴克進入亞洲至今,中國咖啡市場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已經有很大變化。中國當地咖啡品牌這幾年的擴張異常迅速,在十年前,你無法想像中國首家店數量破萬的咖啡品牌,居然是成立只有五年的國產咖啡瑞幸,另外一家與瑞幸頗有淵源的庫迪咖啡,用半年多就開了1700家店。

星巴克全球執行長Laxman Narasimhan,面對中國境內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咖啡市場,Laxman Narasimhan卻認為仍然充滿機會:中國目前的年人均咖啡消費量是12 杯,其中上海會更高一些,但這個數據,日本是200杯,美國是380杯。我們歡迎競爭,因為競爭能擴大整個咖啡的受眾,讓更多人認識咖啡,吸引傳統上喝茶的人也愛上咖啡。

創新產業園其實看出,星巴克更追求全產業鏈標準化的同時,以咖啡媒介去做人的連結,第三空間是一個很好的載體。Laxman Narasimhan認為,星巴克應該代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當你看到顧客來到我們的門巿,他們也是在尋找與他人,或與自己的聯繫,而咖啡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絕佳媒介。當你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你會發現孤獨無所不在。我們所做的就是克服這個問題,希望能建立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橋樑,而這是跨越文化的。每一杯咖啡,每一次對話,每個社區,我們都在孕育人文連結的無限可能。」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