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簽核 到底是加速流程還是綁手綁腳

最近數位發展部的準部長唐鳳表示,未來政府將推動電子公文、生物辨識的行動簽核,此番言論引起不小討論。電子簽核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之物,而且「理論上」也可以減少紙本簽核的傳簽時間,應該早早蔚為風氣才是。不過就本人個人經驗,電子簽核在技術上雖非難事,但執行上確有一些急需考量的議題。

比如我曾經在公立大學發出一份電子公文,結果過了一個禮拜還沒有簽完,原因是什麼呢?理論上就算是紙本,也該簽回來了,更何況是電子公文。我查詢簽核進度,原來每個單位的簽核者,收到簽核通知之後,一看不是急件,發文者也不是高級長官(如校長之類的),也就靜靜地讓它擱在手上,就是要等你打電話去催,他才開啟電郵。所以不是電子化的問題,而是簽核者的心態。

後來我又發現,有的電子公文要簽五六十人,而公文內容又很複雜,但簽核者離前個簽核者簽核同意的時距差很小,也就是上個才簽完,下個沒多久就簽了。我了解原因是,因為例行性的簽核,主責人簽就好了,其他人就算不懂也不管了,反正很多人都會簽。一串肉粽的簽核,其實也不是很高效率的簽核方式。

行動簽核又是另一個議題。很多企業的員工所使用的電腦都由公司特別安裝一些防盜防密軟體。所以員工簽核時,必須使用公司分派的電腦,才可以開啟簽核單,甚至開啟附檔。但如果是行動簽核,難道企業會買一支公司派用的手機或平板給每個員工嗎?有人認為行動簽核時會簽登入系統的帳號密碼,但開啟之後,公文可以被截圖翻拍,檔案也有被下載到本機的可能。當然有些企業會要求能開啟公司簽核系統的手機,必須安裝企業的防盜防密軟體。所以,唐準部長所謂的行動簽核,不知道會如何規範公務人員?

不過老實說,除非是像某些極機密的科技業,機密涉及好多個零的金額,才會想方設法搞行動簽核,但一般中小企業又怎麼會在意防密防盜呢?又再進一步討論,既然都是中小企業,會不會很多事情乾脆直接用Google表單或Line等通訊軟體直接佈達,而顯得更務實?你弄個嚴密的方式避免機密內容外洩,讓使用者操作上綁手綁腳,突破層層關卡才看到公文內容,那員工會不會直接在line上回:等上班回辦公室再處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