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雙面刃 掌握資訊還是失去自由?

記者/謝佩君

相信大家平時上網找資料最仰賴的就是「咕狗大神」,新聞、圖片、影音、網誌等等各式資訊,通常都難逃Google法眼,使得這個源自於數學術語的名稱,演變為「上網Google一下」的新興動態用語。「組織網路上無窮無盡的資訊」,看來Google一點也沒有辜負這個使命,並且透過關鍵字技術獲得龐大的廣告收益,提供許多創新的網路服務,除了數位資訊的整合外,也進一步發展瀏覽器、作業系統等挑戰微軟幾近壟斷的市場地位。


也正由於大部分網路資訊都可藉由Google搜尋而得,一不留神,有心人士便可將Google作為「人肉搜索」的利器,網路暱稱下的真實身份再也不那麼神秘。由於許多上網族有慣用的暱稱或帳號名稱,也沒有意識到網路上的資料能夠輕易地被搜尋到,經過比對與知情人事的奔走相告,很快就能揭開匿名的面紗,讓使用者無所遁形,除了真實姓名之外,MSN帳號、工作或就學單位、手機號碼、地址等等都可能因此被公開。


人肉搜索也許得透過網路搜尋與人際網絡來揭發使用者的面貌,但Google的服務本身也履傳侵害隱私的爭議,例如已正式在台灣啟用的Google Map街景服務,雖然可以讓使用者在不出門的情況下來一趟虛擬自助旅行,並且將人物臉部模糊化已保障身份,但仍有許多人對於居所周遭景色供人上網瀏覽感到不安,希臘與日本都曾傳出抗議聲浪,Google必須調整拍攝的角度已符合當地的隱私保護政策。


Google以組織資訊為己任,網路普及之前,知識的最佳載具—書,自然成為目標。但Google 的網路數位圖書館卻不斷遭受到侵權的指控,因其將許多書籍數位化後儲存於資料庫,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圖書搜尋取得內容。在版權所有人的訴訟壓力下,Google最後與美國作者協會(Authors Guild)、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 AAP)達成和解,並支付補償金。


而被Google高價併購的YouTube也因使用者上傳的內容侵犯版權而批評與訴訟纏身,YouTube與Google高層不得不一再承諾其對抗侵權內容的決心。Google長久以來遭人質疑其利用他人的內容來獲利,最近YouTube廣邀各大新聞來源提供專業影音內容,吸引更多網友前來觀看影音新聞,共同分拆廣告費。但傳統媒體遭受到網路免費資訊以及不景氣的雙重打擊,廣告量銳減,眼看Google聚合各大新聞媒體的內容而獲致利益,這種感覺就像是給吸血鬼咬了一樣,因而對於YouTube的提案感到卻步,深怕一不小心反而培植了一個強大的競爭者。


圖書搜尋也好、影音匯聚也好,Google的服務越來越深化、擴大,彷彿只要使用者多所利用,資訊之海便可任其徜徉。然而Google深植你我生活的同時,侵權的陰影—無論是版權或隱私權、甚至是基本人權,卻有可能讓我們在掌握更多資訊的同時也失去自由。Google本身也代行管控之實,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使用者無法透過Google完全接取網路資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