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鬧了,杜拉克先生!(下篇)

特約撰稿/蘇登呼

出身奧地利、深受歐洲人文歷史薰陶的杜拉克,在論及管理議題時,總是流露出他對人的優先關懷。

看重人,更甚於機器或廠房

杜拉克坦言,自己看重人,更甚於機器或廠房。對他而言,人充滿創造潛能,而人是組織裡面最有價值的資源。

他指出,管理影響人們與人們的生活,而組織最重要的目的是讓組織中每一個成員能安心工作。透過組織,人們在現代社會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位置,並據以跟社會連結、產生貢獻。管理的任務就是要在眾人之中,截長補短,讓某些人可以共同創造工作績效,然後進一步對社會做出貢獻。

對於經理人,杜拉克鼓勵其從部屬、同事、自己及環境的長處(strength)著手,因為從長處著手,易見成效、會生信心,而這兩者對組織成員來講很重要。經理人不該從他們無法做的事著手,不該把焦點放在短處(weakness)上。

杜拉克對人的尊重與關懷,亦展現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暢銷書《從A到A+》作者Jim Collis回憶約十年前,他去向杜拉克請益的經過。杜拉克邀他到家中喝茶討論。他觀察到杜拉克總像鄰家長者般,對來訪的學生十分和藹仁善。除了專注聆聽並回答學生的提問,他也總是努力從每個學生身上學習新事物。

力行自己主張,對生命全力以赴

不斷開創新知、提出洞見給管理實務界與學術界的杜拉克,其本身也力行自己提出的主張。

他強調經理人要做好時間管理,詳知時間的「實際」去處,而非「記憶」中的去處,然後做到把時間撥給真正重要的事情。在他的真實生活中,要教書、當顧問、為許多刊物撰稿、寫作出書、到世界各地演講、閱讀大量資訊、學習新事物…,工作量多的驚人。但他除了獨力進行這些工作,竟然還有時間照顧一群羊,每天游泳長達一小時。據說杜拉克曾在一場對經理人的演講中問道:「在座各位,有誰認為健康很重要?」在場的人幾乎都舉手。「那麼我再請問各位,有誰每天把這件事列為重要工作,且有所作為?」這次全場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杜拉克他自己!他透過每天游泳以保持身體健康及體力。

杜拉克建議人們要訂定目標,然後定時考核檢討,同時也要不斷學習與進行自我更新。他把這些主張都落實在自己生命裡。過去六十年來,每隔三、四年,杜拉克都會挑選一個新的知識領域下苦功學習,以滿足他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其中包含日本藝術、人類科技史、人類勞動史、美國政治人物史、英國統治印度的歷史等。也因此,1997年《富比士》(Forbes)雜誌有一期就以杜拉克為封面人物,並稱他為「仍然擁有最年輕心智的人」。

擁有最年輕心智的杜拉克,其實是受到義大利歌劇代表性作家韋爾第(Verdi)的啟發。

韋爾第八十歲時還作了他的最後一齣歌劇「福斯塔夫」(Falstaff)。被問到為何如此高齡,還要接受這個艱難挑戰,韋爾第說:「身為音樂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我一直無法逃避這個使命。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催促我還要再作一齣歌劇。」這些話讓當時去聽歌劇、只有十八歲的杜拉克,既震驚又感動。他誓言,今後一定要以韋爾第的精神全力以赴。

1999年,近九十歲高齡的杜拉克,出版了《二十一世紀管理的挑戰》一書。步入九十歲以後的杜拉克,除了在學校教書,每年仍然有數十場公開演講,而且還持續寫作。直到過世前,他還完成了與別人合著、預計在2006年春出版的新書“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這些都證明他確實遵守了當初的誓言,以韋爾第的精神面對人生。每當有人問杜拉克最滿意自己寫的哪一本書時,他都會笑著回答︰「我的下一部書。」

平凡與不平凡交織的一生

杜拉克對管理的貢獻及其獲得的諸多殊榮,讓人直覺他是個不平凡的人。然而,杜拉克也有其平凡的一面。

高中時期的杜拉克,學拉丁文令他感到單調乏味,便在書桌下偷偷閱讀歷史與世界名著。二十歲左右,他深深迷戀上司的美麗妻子,而她恰好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統計系的學生。為此,他特地到法蘭克福大學修統計學。

1940年代,他受邀進入通用汽車公司研究其組織結構與運作,當時由於太生嫩且欠缺經驗,因此做了讓步,沒有堅持研究的發現結果,使該研究對通用汽車公司的影響有限。杜拉克後來在自己寫的自傳《旁觀者》中,對此表示了遺憾。

六十年前(1946年),擁有國際公法博士學位的杜拉克,出版了他自認開創管理學這門新學門的《企業的概念》(研究通用汽車公司的成果)一書。《企業的概念》寫的是企業,但當時很少人知道「企業」,更不用說了解「企業」。他的一位好朋友、也是當時的頂尖政治學者評論他,「我們衷心期盼這位優秀的年輕學者,未來會把他可觀的才能,用在比較值得令人尊敬的課題。」連當時他任教學院的院長,都反對他出版這本書,因為擔心這本會同時得罪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的書,將毀了杜拉克前程。

然而,當時已察覺企業組織未來將在社會扮演關鍵角色的杜拉克,豈肯放棄這個研究方向?他不顧這些反對的聲音,堅持繼續研究企業與組織管理的問題。

杜拉克障礙,後世誰來打破?

幸虧有杜拉克的堅持,否則管理學科不會這麼早就被重視與發展。務實但又對人類充滿關懷的杜拉克,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最好的可能方式」。他一生努力不懈地思考企業、組織及社會的問題,不斷開拓管理的新知與領域。他叫人思考,呼籲管理除經濟目標外,還有社會意義及價值。杜拉克相信,組織及管理,可以改變人類的社會,讓人們生活得更好並發揮人類的創造力。

細讀杜拉克歷年著作,你會發現,如同韓第所言,許多當今學者或「管理大師」提出的理論或觀念,杜拉克早在多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就已精要或有系統地討論過,有的甚至討論得更透澈。實務界人士則發現,眼前遭遇到的經營問題,經常能從杜拉克過去著作中找到解答的指引,而且許多都「直指問題核心」。無怪乎2005年3月,《財星》(Fortune)雜誌在其75週年特刊中這樣寫道:「對管理學研究者而言,挑戰就是找出杜拉克說得還不夠好的地方。」杜拉克在管理上的創見及貢獻,已留下一個「杜拉克障礙」,後世或許無人可出其左右。

對管理學研究者而言,挑戰就是找出杜拉克說得還不夠好的地方。對受知於杜拉克的芸芸大眾而言,挑戰又是什麼?或許,是如何實踐杜拉克一生中所提出的諸多管理洞見與創見、以及杜拉克本身所展現的人生態度吧!然而,這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就如同杜拉克問那群經理人誰認為健康很重要且有每天撥心力維護健康,結果在場反倒只有杜拉克一個人舉手。實踐杜拉克的主張?

喔,別鬧了,杜拉克先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