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四大電商平台2023的變化(上)

記者/Linus Shih

整個電商業在2023年分化明顯,老一派和新一派涇渭分明,上演了一場「新功守道」。《拼多多》新王登基,《抖音》電商 “殺”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淘寶》試圖用AI抓住下一個時代的救命稻草,《京東》用供應鏈能力反向補貼價格,視頻號也終於不再是吊車尾了,因為有《小紅書》和《百度》電商這兩個新秀墊底。

而這只是電商2023的冰山一角,畢竟電商20年脈絡極為複雜,而今年的變化又異常多,如果我們嘗試在紛繁複雜的變化中找到一條主線,那麼只能是:低價、低價還是低價

可以說,2023的電商就是價格戰的一年,但同為低價,各平台策略卻截然不同。幾乎所有的電商平台都拿出了殺手鐧,各有各的“絕招”,為了低價也衍生出了營銷精簡、內容化、需求側改革…等,細看平台們這一年的策略,棋雖只落一子,但戰線已然明了。

淘寶做減法,去行銷補價格

整個2023年,阿里巴巴集團內的大震、餘震都連綿不斷。外部的地震,表現在競爭對手已經逼到城下。內部的震,顯現在為了“求存”而“求變”,從一把手換人、團隊換血,到多次梳理組織架構,沿著低價的脈絡不斷變陣。

事實上,做低價這件事,阿里巴巴集團早就有了察覺。為了抵​​禦《拼多多》,不僅上線了百億補貼,還曾對淘特加碼行銷,但這些舉措都不夠徹底,低價始終被當作一個防禦性動作。具體來看,阿里巴巴集團的低價策略,其實就是要做減法。回歸生意的本質來看,在利潤空間薄弱的前提下,降價就一定面臨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又與兩個因素有關──向內的供應鏈成本、向外的行銷成本。

阿里巴巴近一年來反覆提及的AI策略,就是在取代服務商。以往,只有大品牌是由阿里巴巴直接對接的,如今阿里媽媽反覆被強調要幫助中小商家更簡單的經營,就是將手伸向了最具優勢且最依賴於服務商的群體。從AI可以介入的各個生產環節來看,競價投放、預算分配、圖片製作、店面裝潢等環節,也是為了輔助商家減少製作成本。在阿里巴巴執行長吳泳銘看來,AI 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一個效率工具,「他想圍繞AI 來重建業務和組織,重構將會非常徹底,把人的作用降到最低。」

 不過去服務商,不代表宣告了服務商們的死期。在漫長的去服務商過程中,阿里巴巴集團的各種新規則執行,仍然需要服務商去佈達。只要有認知差,就有服務商可以從偌大的商家池分走一杯羹。當然,現階段AI電商作為技術變革,最大作用就在於降低成本。但正如行動互聯網時代帶來了直播電商,AI電商的時代,是否會催生出新的電商形式、場域,形成一輪新的流量大遷徙,直接結束本場低價比賽還是未知數。

阿里巴巴正在積極探索,例如上線的淘寶問問,以問答的形式導購,但目前看來這一模式還不具備顛覆性。不過,需要明確的是,正如馬雲所說,「AI電商時代才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儘管我們還沒看清楚AI時代,但作為戰略制定者馬雲提到AI電商,一定是看到三步以外的可能性了。

京東做加法,養大流量盤

身為電商界前輩,淘寶和京東同起於微末,又共同經歷輝煌,而如今,兩人又同為天涯淪落人。從中國新茅榜發布的數據來看,京東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從第2名、第3名,到現在第4名的位置已經在向京東招手。畢竟GMV上京東2023年的漲幅只有2%的微弱變化;但第2名的拼多多,卻在以31%的成長與京東拉開差距;第4名的抖音更是以47%的增速在背後虎視眈眈。

圖片取自新茅榜

在消費升級的時代,京東憑藉高品質、好服務,例如對3C產業的穿透力、211限時達等,奠定了強大的用戶黏著度,並靠著會員拉動回購率,在自己的領域一枝獨秀。但這些人群必定只是全中國龐大人口基數的一小部分。京東為此在過去幾年也專注於培養了《京喜》App,希望能補足下沉市場的缺失,但都未能發揮效用。

事到如今,可以說是往日的優勢,變成了今日的劣勢。然而,放棄消費者的高品質心理,轉攻低價心理,很難;如何降到低價,更是難上加難。2023年,作為「經銷商」的京東,為了低價,一直在做加法。阿里巴巴的低價圍繞的是向外的行銷成本,由於商業模式不同,京東以自營為主,是品牌的最大經銷商,賺的是商品差價,因此京東的低價,是向內從供應鏈擠水分。

過去,京東向品牌們要不來低價,其一是降價了也沒用。由於先前京東的自營業務邏輯是採購人員對接品牌,進貨入倉,調整全盤流量分配,加快庫存週轉;在京東原來的流量分配原則下,利潤更高、銷量更高的自營商品往往會佔據消費者搜尋結果的前幾頁。然而,京東集團創始人劉強東2023年在內部指出,現金流是第一位,第二才是獲利。「很多企業倒閉的時候不是因為沒有利潤,而是由於現金流一直為負,這樣的商業模式早晚要出問題。」帶來現金流,意味著要加速庫存週轉,以低價為誘餌,促進GMV成長,要被貫徹到底了。

其二,是品牌和商家在京東的經營成本高,例如倉儲服務抽%,會反映到最終的商品定價上。對於這個難題,京東開始大力吸引3P入住、放寬進駐條件,不要求倉儲、物流,降低營運成本,推動商品低價。其三,是創始人劉強東認為是由於消費者和流量不足,品牌投入意願有限,導致不願意降價。換言之,品牌們願意為新品降價花錢,但京東擅長的卻是回購。

據報導,京東先前多次在大促期間多次降低商品價格,部分品牌方一度要求停止合作。在劉強東看來,本質是因為京東在零售業市場地位的下降,而美團、拼多多、抖音快速成長,“只要你手裡有足夠的用戶和銷量,上帝也一樣能低頭。”

圖片取自京東官網

最終,供應鏈低價推不下來的最終原因,歸結到了流量的問題上,而這也是京東難改變的痛點。為此,京東想了很多辦法,吸引流量,促進商家低價。年初,京東先是上線了百億補貼,面向商家免收坑位費根據《電商在線》,入選「百億補助」頻道的商家,平台抽成會自動降到0.6%(以往不同類別抽成為3%-8%),部分商品還會有京東官方給的補貼,商家收到的貨款金額是競標價加上官方補貼。

其次,是近幾個月來火熱的採購直播間,由京東員工親身上陣,以低價攬客。但不同於其他直播間的低價,本質是大主播透過規模化效應做瞬間促銷。京東採銷直播間更像是為低價商品搭了一個大舞台,仍然是自營的玩法—靠平台強勢介入,在全網比價,吸引消費者購買,可以說是掏自己和商家腰包,賭一把消費者的認可。

不只在站內做加法,在站外的京東以開放的姿態,給快手合作,與小紅書對接數據,做消費者洞察、引入、成交;甚至再次豪擲千金,拿下2024年的春晚合作,足見對新人群的渴求。因此,在我們來看,如今京東最大的問題是生態的問題,但生態是慢慢生長出來的閉環,沒有人能拔苗助長。所以今天的京東才使出了一身的力氣處處做加法,查漏補缺、尋找突破口,以至於看起來像是摸不到頭腦的四處衝撞。大力出奇蹟,京東在等待一個流量生態正循環的轉折點。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