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位科技,協助台灣中小製造業淨零轉型

記者/Howie Su

(圖片來源:Carbon Trust

 

中小製造業尚未嚐到數位轉型甜頭,淨零轉型接踵而來

這幾年來數位轉型議題攪亂製造業一池春水,在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區塊鏈、5G、數位分身、數據科技等各式科技中,大型企業紛紛倚賴自身的資金於資源快速投入轉型,期望透過科技價值的延伸來降低營運成本,甚至建立新商業模式,發展第二成長曲線(The Second Curve)。在國際上,我們能看到如克萊斯勒、施耐德、福斯汽車、波音等製造業者紛紛善用數位科技建立按需生產、訂閱制的新商業模式;國內如鴻海、友達、研華等業者也有所斬獲,發展新事業體或新營運方式。如果回頭來看中小製造業呢?事實上,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可能才開始計畫投入數位轉型,一部分是尚未具備轉型藍圖,一部分是還在評估要使用哪些數位工具,部分業者甚至尚不清楚數位轉型的意涵,雖然政府在當中投入不少心力,但以整體的產業速度來看,還是稍為慢了一些。

中小企業邁向淨零碳排還有一段路要走(資料來源:BSI

不巧的是,中小製造業尚未嚐到數位轉型的甜頭,馬上又面臨淨零碳排的挑戰。2015年,第21屆氣候變遷締約國大會(COP21)通過《巴黎協定》,其中之一的重點為「使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之2°C以內,並盡力控制在 1.5℃內」。在這樣的壓力下,蘋果宣布將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並同步要求供應鏈合作廠商跟進,微軟、特斯拉、聯合利華、馬士基等國際產業巨頭紛紛跟上,身為國際供應鏈一環的台灣中小企業也承受此壓力。除品牌企業施壓外,國際間以歐盟為首也開始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並於2023年試行,CBAM為碳稅,目的為對進口歐盟的高碳排產品課徵碳費用,本質上為綠色通膨,歐盟為台灣重要出口國,電子、半導體、機械設備為出口大宗,相關中小企業零組件廠商勢必受到相當衝擊。而現在碳盤查的成本動輒數十上百萬台幣,盤查後還需要進行改善,又是一筆不少開銷,另許多業者相當為難。

 

中小企業應善用科技優勢,佈局感測器與雲端減碳

業者要達到淨零轉型,應做到下列幾項:了解碳排放狀況、節約能源管理、導入減碳技術、加入減碳聯盟。對許多中小製造業者而言,首要任務為進行碳盤查,中小企業應善用兩種數位工具:物聯網感測器與雲端來協助自身綠色轉型。原因為何?首先,雖然許多顧問公司與政府皆推出碳盤查計算工具,但該採用何者、計算方式是否相同、是否與國際標準接軌是困擾業者之處,短期內或許得以應急,但長期策略而言業者應全盤掌握自身排碳狀況,才有所本擬定未來策略,因此,如何透過科技掌握碳排放極為關鍵。第二,減碳轉型本質上是一場數據運動,在工廠內設備與辦公室加裝感測器搜集相關數據應是基本,同時,由於感測器為許多中小製造業數位化的常用工具,因此較為熟悉。

物聯網或是淨零碳排必備武器(資料來源:SENSITAL

而雲端則是提供儲存與分析使用,在公有雲成為顯學的時代,企業不必然要自行建立,如透過Google、AWS、微軟的公有雲即能快速上手,此外,這些雲端多半整合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能強化分析工作流程。從最簡單的透過混合工作模式降低辦公室碳排,到複雜產線的參數分析,感測器與雲端為中小企業轉型利器。

 

參與減碳聯盟,掌握減碳資訊與商機

加入減碳聯盟對中小企業而言有三大優勢,其一,掌握同業與異業減碳情形,部分業者都是採取「敵不動我不動」策略,特別是若資訊較封閉的企業,很可能因此錯失淨零轉型國內外訂單,而在聯盟內,參與者具備一定合作關係,由於減碳是全產業共同議題,透過同異業彼此交換資訊,較容易發覺不足之處;其二,當前的減碳聯盟通常尚有第三方合作夥伴,如會計事務所、顧問公司、資訊服務業、國家法人單位、政府機構等,企業在尋求協助時較容易;最後,也是最難但可能發生的,部分減碳轉型的中小企業若能整合自身領域知識、數位工具應用與減碳策略,或許能夠打包晟解決方案出售,賺取第二成長曲線也不無可能,而身處聯盟中由於能參考同異業作法,大幅提高第二成長曲線的可行性。

 

最後,低碳轉型本質上是一種經營思維的轉換,要求企業與政府從過去的「今天看明天」轉為「從明天看後天、甚至大後天」的10、20年之佈局,由於品牌廠的思維也在轉變,扮演供應鏈核心的角色中小業者應隨之導入永續思維,而政府在規劃上雖有其侷限,但也應做更長期的ESG規劃,協助中小業者度過難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