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轉移再起 電子商務模式大風吹

記者/蔡嬑佳


基於網路的快速與便利特性,電子商務創造比實體零售更有效率的交易方式,根據Ipsos的統計,目前全台的電子商務市場高達6750億元。隨著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的普及,商機逐漸拓展到行動商務,消費者因此更加敏感與挑剔,若要賣東西給他們,光是架設購物平台是不夠的,還要能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創造具吸引力的訊息,和更為友善的使用者經驗,才能抓住消費者的目光,成功完成交易。 


更好買=買更多 使用者經驗至上


究竟消費者選擇購物平台時有哪些考量呢?是到貨速度?交易安全?還是客戶服務?以上因素皆具有其影響力,但卻不是主要原因。根據104市調中心的調查,消費者選擇網購平台最重視的兩個因素,皆與如何處理龐大商品資訊流有關,分別是容易搜尋和介面簡單。於是,能夠突破龐大商品資訊流的導購網站就此崛起,盼能營造良好的使用者經驗環境。


導購網站和一般網購平台最大的差異點在於比價式搜尋,如3C類的標準化產品,就能按照價錢做搜尋,並得到完整的商品資訊,或是能按照消費者的特殊需求搜尋,大幅降低消費者付出的搜尋成本,再加上完善的商品整理、頁面設計,且隨季節、節慶營造氛圍,創造出更多消費需求。 


買不買 從廣告見端倪


在行動商務的時代,廣告是促進消費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網頁廣告容易打斷消費者的使用行為,因此大多在出現的同時就被消費者跳過,反觀貼合使用者經驗的網路廣告,如中國的美麗說蘑菇街及美國的PinterestFancy網站,利用社群網站特性,提供有趣、有用的訊息,吸引消費者注目,同時也將品牌植入他們的生活,讓消費者主動搜尋商品資訊,形成對品牌或網站的忠誠度。


暴露商品資訊僅是交易的第一步,付費完成才能算達成交易目的,然而許多的網路交易行為,常因繁瑣的付費機制而功虧一簣,廣告內支付(In-Ad payments)的出現,讓行動用戶可以在觀看到廣告的同時,直接點進去購買,不需要聯結到購物網站,而且,只需要在第一次購買時輸入信用卡或付費細節,爾後的交易都可以快速結帳,大幅簡化結帳流程,更提升了消費者的點擊購買率。 

商務模式的移轉不僅影響購物方式,也改變了消費者的思維,許多零售業者注意到這波趨勢,對既有的銷售模式做出微調,如AmazonWalmart在美國推出生鮮和食物宅配的服務,藉其便捷性創造出穩定的收益,可見在網路資訊超載的時代,若能以不影響的方式融入消費者的生活,提供更有效率服務,商機便能自現。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