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沙成塔好給力 台灣法令卻洩氣

記者/陳建宇


群眾募資對於無數抱持著夢想的人們,彷彿久旱逢甘霖般振奮人心,然而,在為人稱道之際,卻有籌資後續、合理法源根據等種種問題尚待釐清。美國日前已通過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正式給予群眾募資合法的頭銜,盼帶進可觀的工作機會;反觀台灣,相關法令卻如牛步般前行,為懷抱夢想者設下一道無形高牆。


群眾募資、公益募款 傻傻分不清楚


以舞台劇為喻,在群眾募資平台中,計畫發起人與出資者有如兩大主角,共同譜出一場表演,而劇本走向可說是五花八門,其中一類被歸屬為捐贈模式,亦即計畫發起人不需給予出資者任何回饋,如同單純的捐贈行為。如此一來,不少人便會納悶,群眾募資與傳統公益募款有何不同?


若深入剖析其互動模式,群眾募資與公益募款皆包含贈與收的流程,遊戲規則亦為無償回饋,因此兩者的確有相似之處。遺憾的是,台灣法規尚未做出明顯區隔,而目前主管機關內政部僅以限縮解釋,傾向支持「主動」出資行為,而管制募款行為。儘管立意良善,並能避免不肖業者透過平台進行不法勾當,但在兩者定義尚未釐清之際,平台與計畫發起者唯恐觸法,隨時處於如履薄冰的氛圍中。


募資規則喬不攏 鬧上法院傷和氣


在多元發展的劇本中,除了上述所提及地捐贈模式外,還包含回饋、預購、借貸與股權形式,其相同之處在於,這些模式皆具有出資者反饋地互動,無論是有形的產品贈送,亦或無形的商品折扣、股權等,無可避免地,商業氣息已逐漸滲透群眾募資平台中,或多或少參雜著銅臭味,甚至傳出消費紛爭等重大議題。


還記得去年初,美國發生首例因計畫發起人無法完成計畫,反遭出資者告上法院的新聞嗎?有鑑於此,美國已接續通過JOBS法案,儘管平台運作規則尚待詳加擬定,投資限制、公正第三方中介單位等條款已逐漸消弭募資爭議;反觀台灣,有關當局對於群眾募資如此新穎領域,仍未有明確、公正的法源保護參與之人,並多以現有法令限縮解釋,實在難保美國發生的爭議,不會重現於台灣。


專屬法令順人心 你的未來不再只是夢


總歸而言,一個成功的計畫募資,其執行架構、理念要能吸引人外,完整的法令後盾千萬不可少。群眾募資在台灣甫起步,外界已紛紛傳出要求政府正視群眾募資法源的呼聲,期盼透過修訂專屬法,保障平台業者、計畫發起人與出資者三方權利,並設立第三方中介業者,讓金源流動更加透明化、公正化,至此,方能打造一個人人都能勇敢尋夢的舞台。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