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來了 強勢文化攻城利器

記者/吳宇翔


經歷了上個世紀的貧困,進入21世紀之後的中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快速成長。作為目前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對於兩岸、全球的影響力也隨之增長;另外一方面,儘管活躍於國際舞台,中國仍需面對逐漸浮現的內部隱憂。


和平崛起 全球同做中國夢


中國快速崛起,讓全球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亞洲地區,13億人口的廣大市場,成為眾所期待的「新藍海」。近年隨著政策鬆綁、以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台灣企業如:春水堂、統一超商紛紛進軍大陸,甚至台灣藝人們也紛紛申請微博帳號,利用社群增加大陸市場的「關注」。然而,也有學者認為,出口市場的轉移並非長遠之計,應改善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並將人才培育放眼全球,否則,對中國市場依賴的同時也負擔風險。


不僅於兩岸,中國的影響力也延伸至鄰近的亞洲國家、歐洲及美國。日本與香港的製造業由於中國崛起而受牽連,訂單紛紛轉往中國。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起,中國開始積極協助東南亞國家,並且建立起良好的貿易關係,也讓中國成為東協國家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外,中國也利用設廠、出口、併購美國企業、募資上市等方式進軍美國市場。而中國市場不僅吸引歐洲資金投資,中國投資者對歐洲市場的投資環境、勞動力、技術也相當期待,但高成本也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不安定因素 隱憂逐漸浮現


風光崛起的中國,內部同時存在不少隱憂。首先,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據估計,2030年前將有4億人口從鄉村遷往都市,遷徙所衍生的問題將是執政當局必須面對的燙手山芋。此外,中國的內政問題也足以影響其發展,儘管稽查單位積極清查,貪汙案件仍層出不窮,2003年涉貪金額竟等於GDP的3%;網民們對於網路監控的反抗、南華早報的抗議、以及西藏問題,也在在顯示中國面臨的內政壓力。最後,空氣、水質的破壞無疑傷害了國民健康,也是中國必須為經濟發展付出的代價。


崛起後的中國不僅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大量而廉價的勞動力同時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然而,近年有證據顯示,中國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逐漸趕上的東南亞國家,以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吸引工廠轉移至東南亞,不僅讓人懷疑,世界工廠是否即將倒閉?不過,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則樂觀看待,儘管勞動力成本較高,憑藉數量優勢,十年內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會被撼動。面對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將影響兩岸以及全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