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Reader之死 Google創新者頭銜不保

記者/蘇安妮


面對網路用戶社群黏著性大幅提高,Google一直致力於應用程式的社群化,運用不同的社群層次與使用者溝通。不管是將社群概念與搜尋引擎結合,亦或是強打Google Plus社交圈,皆不難看出Google欲從獨霸搜尋引擎市場轉型為社群龍頭的野心。然而,就如同Google Reader的命運,許多創意的應用程式,也成為轉型過程中無辜的犧牲品,也不禁令人擔憂Google長年來所秉持的創新精神,是否正不斷消逝。


擴展版圖 Google力拼社群化 


Google 站穩搜尋市場寶座後,自2008年便悄悄將觸角伸進社群版圖。於2009年,Google更推出社群搜尋功能(Google Social Search),讓登入帳號的用戶,查找資料之時,顯示結果的頁面,不再只呈現符合搜尋指示的純網頁資料,而是將TwitterFlickr中,朋友所分享的資料及註解,一併整合至搜尋結果的頁面中。此種整合社交的Google搜尋引擎,不僅重新改寫網路搜尋服務的定義,也預視了Google的轉型方向。


到了2011年,社群風潮仍無退燒的跡象,Google也相繼推出Google +1按鈕與社群媒體Google Plus,力圖與社群龍頭Facebook並駕齊驅。Google +1的概念與臉書按「讚」的功能相像,主要是讓擁有Google帳戶的使用者,利用按下Google +1的方式來推薦喜愛的文章,讓此篇文章在搜尋過程中,更有機會於結果頁面脫穎而出。此外,網站架設者也可安裝Google +1按鈕,來吸引更多網友進入。此功能的推出,故然使Google搜尋服務更加準確的靈活應用,但似乎也缺少了Google往有的創新精神。


Google祭出社群媒體平台Google Plus,為社群化立下了里程碑。Google Plus宣稱能讓用戶擁有比臉書完善的隱私設定,並整合旗下Picasa相簿、Google Buzz、Google +1等服務至此平台上,並透過社交圈的應用,使得用戶與朋友的社群關係更加緊密。然而,當時Facebook已進入爆炸性的成長,Google又無法即時推出獨特殺手級功能的情況下,使用戶遲遲無法超越Facebook及Twitter,有些科技評論家甚而以「山寨版的臉書」以及「鬼城」來形容Google Plus; 這似乎也預言Google逐漸由創新者走向跟隨者的局面。


步向衰老 Google 仍然Don’t be evil ?


1998年設立之初,「Don’t be evil (不作邪惡的事情)」一直是Google長年以來不變的信念。他們秉持創新、開放的理念,不願發展成微軟般的獨霸巨獸,而是欲成為實驗性應用軟體的保護傘及培養皿。然而,社群發展所遇到的瓶頸,讓急於擴張市場版圖的Google,開始拿旗下一些極富創意的實驗性軟體開刀,Google Reader則為最具代表性的犧牲品之一。


根據Buzzfeed的統計,Google Reader的網站流量,遠遠超越Google Plus的網站流量。Google Reader建全的設計,讓記者、編輯、研究員等專業人士成為Google Reader的忠實用戶。此外,許多較小型的出版社,也運用Google Reader便利的訂閱機制,形成與訂戶互動的窗口,而得以生存。因此,雖總使用戶占Google使用戶的比例不多,其影響力卻不容小覷。


然而,在Google Reader無法為Google獲取太大的利益,也無法將Google Reader的使用戶吸引至Google Plus的情況下,決定關閉此功能。此項動作不禁令人懷疑Google是否仍秉持「Don’t be evil .」的信念,也讓人質疑Google是否過於強求社群化的擴張,而流於短視。而在Google Reader黯然熄燈之餘,誰又會將是下一位犧牲者,生殺大權仍掌握在Google的手上。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