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pp 的三言兩語

記者/潘姿吟

自從2009年「憤怒鳥」撞開了App應用程式的序幕後,這個小遊戲至今已累積超過五億的下載次數,而對於越來越多的智慧型手機用戶來說,App逐漸成為每日生活中的「集合動詞」,無聊的時候App、找資訊的時候App、聯絡朋友也可以App,隨點即查,似乎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透過手機App都能有求必應。

再看2012年第三季後蘋果Google兩大巨頭所公布的數據,蘋果的App store整體應用程式數量已達70萬個,有超過300億次的下載量;而不久後Google Play也跟進宣布其App總數同樣達到70萬個,下載次數突破200億,這股App旋風刮地正猛烈。

回到台灣市場來看,根據資策會在今年4月所做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使用調查,有76%的民眾曾經在一個月內到應用軟體商店下載程式,其中以遊戲類、提供即時通訊/傳訊息服務這兩類應用軟體最常被使用,超過50%;其他如社交互動類、提供新聞/天氣/運動/股票等即時資訊類、提供景點/餐點/目的地/美食等導覽類型的應用程式使用程度也都超過30%。App其實某種程度上具備了社群的特性,只要某個程式夠創新、有趣就會在社群中散播開來,而身為社群中的成員就會一個拉一個來下載使用,強化App的使用量和影響力。

對許多業者來說,App其實就是另一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它讓你在玩小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增強對某置入性品牌或產品的印象、甚至挑起購買的慾望或增加對該品牌的依賴性等,替品牌帶來獲利,也吸引App開發商的投入,利用各種有趣的影音動畫配合主題內容,讓App與使用者的互動更緊密,帶動例如廣告或線上消費等商機。不僅行動廣告業者對於App應用市場的發展普遍持樂觀態度,經濟部在2011年投入上億建構的App創意園區更在今年首度對外招商,就是期望發展台灣成為全球應用軟體服務的重鎮。

只是App真如想像般的美好,不但能輕易獲取消費者的青睞,又能快速地替企業帶入獲利?實際來看,App的製作成本高、開發時間較長,還必須考慮是否支援不同手機平台(iOS、Android…等)、且需核准後才能上架(上架時間無法掌握),且維運成本也不低(提供版本更新服務);即使成功地吸引使用者下載,根據Pinch Media的調查,購買App Store程式的使用者,只有30%的人會在購買後次日使用,20天後會繼續使用的比例降到5%以下。

企業面對這股App熱潮之餘,應該謹慎評估,否則為了趕流行卻無法有效運用該行銷工具,真的是花錢,又不見得有效果的行銷支出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