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停看聽 社群媒體有危機

記者/張安君


Facebook在台灣已有超過1,000萬名會員,全球會員數更超過8億人,相當於Facebook上線當年(2004)的全球上網人口數,如此驚人的成長,使全球吹起一陣社群風,人們的社交模式改變,連帶商業活動也不得不因應這股潮流。商務服務公司雷格斯的調查顯示,有五成左右的企業透過社群媒體與顧客建立關係,如Facebook、twitter微博等,更有74%的企業認同善用社群媒體能獲致成功。然而,網路變革日新月異,在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同時,已經出現部分警訊,值得注意。


市場估值過熱 掀泡沫化疑雲


經濟學人》雜誌提出網路市場即將泡沫化的質疑,原因在於網站的熱門程度,吸引投資者的爭相進駐,然而過多的資金挹注,或許已經超過實際成長速度。營收與市值的比值可作為泡沫化評估的方式之一,熱門社群網誌如Facebook、twitter雖還沒上市,相關消息卻時有所聞,其中Facebook的市場估值高達665億美元,而在今年(2011)五月上市的中國社群網站人人網,上市當日的市值就高達71億美元,埋下社群媒體泡沫化的伏筆。


獲利模式漸明 廣告效果有限


令人稍微放心的是,各社群網站的獲利模式正逐漸明朗,Facebook強調精準行銷,能將廣告露出於目標顧客的頁面上,此外,也透過遊戲及虛擬貨幣增加收入來源;twitter則推出Promoted Tweets,在不干擾使用者的情況下,提供廣告主展示品牌的機會,藉以增加廣告收入;專業人士的社群網站LinkedIn,則有求職公告、付費會員及廣告等營利管道。相對地,也有許多網站未發展出明確的獲利方式,例如微網誌Plurk、社群書籤網站Delicious、社群相片分享網站Color等。


社群媒體面臨的困難在於,人們上社群網站的目的不在於購物,因此對銷售的影響力有限。行銷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GSI Commerce合作調查,蒐集2010年11月到12月間的網路零售業者資料,指出直接來自社群網站的訂單僅占2%,然而社群網站能有效散佈訊息,在此情況下,受影響的訂單也僅提升至5-7%。相較之下,入口網站及電子郵件的廣告有效多了。GSI Commerce的副執行長Fiona Dias甚至直言,以零售及商務觀點而言,社群媒體並沒有產生影響。此一結果將大幅減少社群媒體的可能獲利。


青少年不用 未來發展受限


以Facebook會員的人口特質推測其未來發展,可以發現使用者年齡集中在18-34歲之間,而或許因為Facebook的年齡限制政策,使用人口最少的年齡層落在13-17歲之間,且他們主要活動是玩遊戲,並非與朋友聯絡。放眼未來,當父母都在同一個社群網站中,青少年加入的比例可能大幅減少,此外,會員越來越多的Facebook,將難以推出能滿足大眾胃口的新服務,如最近Ticker即時動態就受到網友一片撻伐,打卡功能的隱私權爭議,以及駭客入侵引發的個資安全疑慮,都成為網站發展的潛在危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