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軟體產業趨勢 企業、供應鏈上雲端

記者/王玉潔

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曾解釋,所謂「雲端」,就是把資料全部丟到網路上處理(service on the internet);而「雲」是由許多部具有高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組成的資料中心(data center)。由此可知,只要有網路,就等於有幾百台超級電腦在幫你處理資料。個人電腦再也不需要更快的中央處理器(CPU)或更大的硬碟容量了。


根據國際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報告指出,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如果採用雲端技術,只計算軟體部分支出,將可以省下比現在至少30%的成本。微軟、IBM和Google等國際大廠紛紛看見了雲端的商機,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家政府也開始重視雲端運算的發展。而台灣政府在去年推動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預計五年內投入240億元,另外也預計帶動企業研發投資約127億。


以防毒軟體為例,過去每出一個新版本,企業就得要花錢重新導入,而安裝、適應新的作業系統,需要耗費大筆的人力物力。但若運用雲端技術,將所有更新都在雲端上處理,將可省去不少預算。此外,企業也不需自行安裝各種分散式軟體,就能在Cloud Node雲端伺服器中執行雲端應用,就像是一臺立即可用的多功能家電(All-in-One Appliance)。


根據資策會的研究指出,雲端應用模式包括:客製型、代管型、虛擬型、群眾型和公共型。前四種類型因服務的特性為封閉和限制開放,故又稱「私有雲」。以適用對象來說,跨國企業因系統較大且複雜,故適合以「客製型」的應用模式,較能發揮綜效;而一般的中小型企業,組織較為彈性,適合套裝應用且價格較低的「虛擬型」或「公共型」;而組織較分明的事業單位,使用「代管型」應用模是為適合;至於供應鏈上的雲端使用,著重於資產使用的彈性,以及發揮群聚的效益,故適合使用「群聚型」的應用模式。


2010年台灣雲端服務市場規模新台幣50億元,應用型態以代管與虛擬的私有雲為主,預估2013年市場規模達新台幣103億元,群聚型私有雲與公有雲應用將是市場成長關鍵。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