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文教博物館 秀才在家也能學能玩

記者/江哲淵


根據《韋氏字典》的定義,博物館指的是「收集具有科學、歷史或藝術價值物品的展覽地方」,瀰漫著文化教育氣息,本身扮演傳承文化的角色,而諸多展覽品更是拼湊、述說著一段現代發展史。實地參展的過程,人們好比置身於偉大歷史意義的脈絡現場,不論是踏著前人的足跡,或是讚嘆現代工藝技術的神奇,都幫助當代的人們更認識自己。


然而,地理距離或是民眾的接近使用能力等問題,卻可能阻擋人們進入博雅知識的大門,甚至歷史文物或工藝作品在保存上,即便利用科學保存也難料天災風險。所幸,網際網路資訊及3D運算技術發達的今天,博物館的展示有更寬闊的可能,而藉著資訊科技的典藏其實可以將這些文化資產某種程度的收藏,進而與全球共享。


近幾年來,博物館界皆開始建構數位化博物館,甚至這也成為博物館發展的一個趨勢。此外,數位化的博物館除了上述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希望幫助觀賞者創見一便利、輕鬆且多元的學習氛圍,本質上,希望觀賞者能夠利用電腦等終端設備進行多媒體的互動,盡博物館之責輔助其學習效能。而目前國家也有多個計畫,包括在1998年的「數位博物館」、1999年的「國家典藏數位計劃」、2002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而最近期的是08年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然而,若無法親身走進博物館,僅透過數位博物館進行「線上」的觀展與學習,如何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實體物件將變得關鍵,明言之,在無法貼近展覽實物的情況下,至少在視覺震撼、體驗上都將打上折扣。舉個例子,筆者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數位成果網相當優質,該網頁的連結和流覽服務豐富,其中的內部連結「典藏精華」蒐羅了許多琺瑯、青銅器、牙骨等中華文物的資料,文字的部分沒什麼問題,但令筆者覺得稍微可惜的是,圖片所呈現的解析度差強人意。而根據一份關於數位博物館的資料指出,解析度的問題是因為目前數位博物館的服務一來希望減低頻寬需求,二來也憂心高解析度的影像資料會被使用者非法擷取使用。


而在此介紹另一個文教氣息濃厚的網站,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此網站提供給一般大眾的內容分為數位典藏和數位學習兩個部份。數位典藏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菌類學等類目,採用分層檢索的方式將資料整理歸檔。除了網頁上較基本的資料外,數位博物館網頁格式也充分利用了其「超連結」、「互文性」的科技特性,將多媒體、資料庫和外部連結等延伸學習的資源一併鑲嵌近來。

當然,數位博物館的計畫還有很多值得期待之處,在此也希冀其能夠日益茁壯,利用資訊時代的科技優勢保存更多文化資源,幫助知識普及與共享。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