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數位博物館 讓過去影像活了起來!

記者/鄭亦雯


隨著科技文明的發達,博物館數位化似乎成為必然的趨勢,目前臺灣歷史博物館設置的數位博物館中,其中一個單元「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將殘破的膠卷重新修復播映,讓我們看到了日治時期的台灣影像;而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日前也出版了《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一書,將近三年的台灣電影影像,包含新聞片、記錄片與短片等總計406小時數位化成果,展現給愛好影像文化的朋友欣賞與認識,透過數位典藏,讓文化、歷史得以留存下來。


國內較知名的例子為國立藝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的李道明副教授,他免費提供了十多年來拍攝的五、六千卷各式台灣社會議題之專業16mm電影與BETACAM錄影帶,作為「台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初期的內容,希望將其數位博物館化。而目前國內以蒐集台灣原住民傳統文化藝術為主,透過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及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三個學術單位的合作,希望建立一座台灣〈與中國〉社會人文相關領域聞名於世的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


不僅如此,近年來,國內音樂相關學系及政府單位也不斷推廣數位典藏計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就曾與世界知名民族音樂學者山口修教授〈Yamaguti Osamu〉合作舉辦「南島語族音樂數位博物館─帛琉音樂數位典藏計畫」,希望透過山口教授自1965至1966年到帛琉四處採集之傳統音樂舞蹈做為典藏,儘管目前有些文化已絕跡,但透過數位博物館化方式,除了保存人類精神文化遺產,也能拓展台灣音樂數位典藏,達成「南島音樂數位博物館」之遠程目標。


隨著數位電視的啟動,數位典藏時代的來臨,過去的影音資料得以用數位化形式長久保存下來,然而過程並不簡單,過去影像拍攝手動技巧與音樂拍子不合及時間碼〈time code〉所造成的影音不同步問題,拷貝、整理、辨識、複製、修復以及確保保存在理想的環境中,再加上目前智慧財產權使用與網路上盜版猖獗問題,以及各國政府在此方面都有協助推廣典藏,只能說未來學術界與政府還要再加把勁,努力尋求擴充更多合法、公開的管道,讓這些精神文物內容與歷史意涵得以更加迅速、完整的被保存下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