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銀行 =潛力股或是水餃股?

特約撰稿/張振忠

2009年說是社群網站發光發熱的一年,相信沒有人會有一絲懷疑。從無名小站中的正妹潮男到facebook的開心農場,社群網站已經成為一股無法抵擋的趨勢,而企業利用社群網站來經營自家品牌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相較於其它企業積極經營網路社群,對於金融產業來說好像就顯得興致缺缺。

當然,並非所有產業都是需要利用網路來經營自己的社群(特是沒有面對最終消費者的產業,只要與合作廠商培養好關係即可),但是金融產業所面對的顧客,大部分都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包括銀行的消費金融、壽險業的保險),加上台灣的金融業多是金控的型態,對於顧客關係的管理相信是更加重要,品牌的印象絕對會影響顧客的選擇。

實際上網路對於金融業而言,『實用』可能是更重要的考量,包括網路銀行、網路下單、線上投保等功能,多是藉由網路來擴展本身業務,比較少以社群的概念來經營。當然還是有一些金融業者注意到了社群的重要性,像是美國銀行所成立的網路社群-Small Business Online Community,便是讓有志創業或已經創業的員工或企業主來進行交流及分享,而ING集團中的ING Directfacebooktwitter都設有專門的網頁來提供一些省錢妙方交換,國內的標會理財網也一直積極的在經營對標會有興趣的族群,但總體來說在社群方面的經營是遠不如其它知名品牌的。

筆者認為金融品牌在網路社群的經營比起其它的品牌來得保守許多,這與產業特性有一定的關聯性,金融給一般人的印象總是會與金錢劃上等號,加上一板一眼的企業形象,的確比較難以較活潑生動的方式來呈現,因此在網路上以多是實用方式呈現。這也是全球金融產業的一大通病,太過於著重網路可以產生什麼樣『實質效果』,卻忘了與使用者搏感情後的品牌形象建立。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企業,在台灣,表面上大家是網路社群的愛好者,也有相當多的新興網站提供服務,但實際上許多台灣大企業的骨子裡對於網路卻是陌生的。就如同PChome董事長詹宏志所說:『韓國現在有將近一百家網路上市公司,日本是接近三百家,台灣是兩家。如果說日本因為市場比台灣大很多,那這個我們可以想像,可是如果韓國是那樣,那這件事就有點不可理解,一定有些甚麼事在那裡。』台灣的大企業對於網路的了解還是不夠深入的,雖然知道它的重要卻還不知道如何發揮它真正的潛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台灣許多重要的網路公司(像是奇摩、無名eztravel)都落入國外的手裡。真正有資源的企業還是不敢大膽的投資網路,或者說是還不夠相信網路。

銀行可以發展網路社群嗎?以現今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是在載浮載沉的水餃股,要發展成潛力股可能還得加把勁。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