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撲天蓋地來襲 Web2.0救災撫惶惶人心

記者/蕭如君


「天佑台灣」是自從八八水災後台灣人民心中日夜掛念的祈禱,在那回災情中多虧網民鼎力相助,將災情影像及時上傳到網路上,才提高各災區的曝光度。直到近日芭瑪颱風侵台,各電視台仍持續在呼喚網民貢獻地方災情影像。而此次災難激發Web2.0平台救災的湧現,即顯現了公民媒體的優勢,那是主流媒體濫情又偏頗報導的不及之處。那麼此次災情中Web2.0的洪流是如何抵銷災難的襲擊呢?


資訊快速傳佈


網路最稱頭的地方就是,快。各類災情整合通報的網站不停歇的冒出,有以Twitter來散布訊息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以Google map來標示災情的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整理Plurk上災情訊息的「莫拉克災民通報網」。此外,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也隨即成立「八八水災專區」,目前已累積近760篇的報導,靠的是許多親歷災區的公民記者上傳地方災情與需求。可見Web2.0平台的開放性能使各方聲音順風快速被聽見,零星災區僅等著主流媒體強力放送後的關注根本是無望。


資訊整合培出自我組織能力


如果網路只是讓我們更快一點知道災情有多慘重,哪裡現在急需哪些物資的話,就實在是大材小用,低估了Web2.0平台的能耐。除了擔當集散地這個角色之外,其實公民媒體更重要的角色是作為資訊的收納箱,是開放給遠近而來的資訊,難以輕易被壟斷的,而且收的巧也讓需要的人輕鬆的拿。


這次災情中在網路上所激發出的資訊整合模式,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知曉可使用的,而是經由許多志工一個拉一個慢慢累積學習得來的。網民如此的自我組織能力,也是在Web2.0平台上更容易培養起來的。舉例來說,由網民編寫的Plurk災情收集器,以及台灣部落客協會號召網民持續更新的Google map,都是資訊的整合與收納。網民的自我組織同樣表現在救災物資的收集上,例如由PTT發起的物資收集行動,並不單是收集物資,還會事先在網站上教導民眾什麼樣的物資才是適合災區民眾所需,並且在收集物資後動員網民進行物資的分類與運送。


資訊轉向延伸議題


賺人熱淚的報導黃金期一但過去,主流媒體便會脫離對災區以及災民的持續關注。然而進入重建與復原階段才有更多錯綜複雜的問題漸漸浮出,這時更需要高開放性的公民媒體處理災民的安置、災區的重建、以及談判、會議、輔導、補助等問題。然而政府不應該隨著主流媒體的抽離關注而假裝遺忘在這次災情中應記取的教訓,而是應該用最清楚的語言跟表達方式來主動提供這些資訊。


災後重建得經歷很長的陣痛期,八八水災延續著九二一大地震的痛處,再次讓現實的資源分配問題浮出檯面,也牽連更重要的國土保育政策,以及台灣長期以來水土保持失當、土地過度開發,甚至是近年曾文水庫引水越域政策是否合宜,這些議題都需要長期且全面的關注。這類議題過去只有少數的環保團體關心,但是經由此次Web2.0平台的高度應用後,無所不在的網民冒出的關切與討論相當帶勁,政府應趕上網民的腳步,將相關資料公開透明化,並且為這些議題的資訊建立完整的資料庫與討論平台,讓重要的災害相關訊息可以隨時被取得並使用,我們才有可能走出過去救災、檢討,最終便遺忘的錯誤迴圈。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