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宅」時代 阿宅說了算!

記者/翁怡嘉


最近「宅經濟」成為媒體最愛掛在嘴邊的流行詞彙,此名詞的氾濫,反映的是景氣寒冬讓大家宅在家中,促使線上遊戲等宅產業大發利市之現象。除了這層含意,「宅經濟」在望文生義下還可產生第二種解釋:在網路成癮的宅時代中,衍生出的網路商機。


觀察網路趨勢,歸類出以下「宅人格」類型和延伸出之網路應用實例:


、上網成癮症候群


以自在獨處,但不能不登入MSN與人互動,或有每天固定瀏覽的網站,無法上網接收資訊便焦慮不安。於是不能連上網路的電腦,已形同無用的空殼。大學生網路成癮有多嚴重?還記得東海大學針對大學生所做的調查嗎?該調查指出,有超過四成的大學生友網路成癮的傾向。對於這樣的人格特質,美國網站Tubes即在此需求下應運而生。Tubes表面上與一般提供線上儲存空間的網站無異,其特別之處在於開發出一套軟體,讓使用者將網站內容下載到個人硬碟裡,即使網路斷線,依然可點選內容來看,故你的電腦就是一個迷你WWW!


、沒有你不行


仰賴網友提供新知、分享經驗。並在網路上追尋社群需求的滿足,結交朋友、尋覓同好,以獲得歸屬感。因此社群網站、網路論壇如雨後春筍,還有集結眾人智慧的知識+愛評網,和一群科技宅男組成的3C社群評論網站Mobile01等等。


浸淫在網路環境中,宅世代已習慣大量人際互動。美國Rypple網站便以提供頻繁的回饋為訴求,包裝成「企業應用網站」,讓員工寄Rypple到其他同事的e-mail詢問自身表現。不僅打破組織層級獲得大量評價,還將每月一次績效評估,變成每週甚至每日一次,滿足年輕上班族對頻繁回饋的需要。


、扮演生產者的消費者


web2.0時代下,網友利用網路表現自我、傳達個人意識,充分掌控主導權,成為網站內容的產製者。因此無名小站的相簿瀏覽者同時也是相簿供應者,拍賣網站的買家經常兼具賣家身分,Youtube的瀏覽者經常也是影片創作者,此皆積極創作的宅人格發揚光大之結果。故站在網路經營的商業角度,吸引網友眼球還不夠,還要能鼓勵網友參與、使用,才可培養出穩固的黏著度。


四、追求第二套人生劇本


透過經營虛擬角色、拓展經營社群,讓在真實世界中無法達成之事,在網路情境裡美夢成真。此即為許多線上遊戲和社群網站的成功之道,例如複製真實世界幾近逼真,卻讓使用者得以打造全新虛擬身分的Second Life,和在台灣起家、紅到中國的愛情公寓等,皆以在虛擬中體驗真實為賣點。


不同於日文「御宅族」意指熱衷動漫,賴在家中而不善人際溝通的社交挫敗者,沿用到台灣網路世界中,「阿宅」已演化成仰賴網路、熱愛社群交友的網路重度使用者。即擺脫了社會不適應之負面形象,蔚為風潮的「宅文化」是數位時代下的必然現象。因此對耕耘網路市場的業者而言,掌握這些「宅人格」的特徵,才能進一步發展蘊含龐大商機的創新服務與應用。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