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迷霧 除霧大作戰

記者/張金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在其著作《雙城記》中這樣提及。套用到現在的網路世界中又何嘗不是呢?我們擁有最豐富的資訊量,但也同時享有最不負責的資訊品質。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的資訊包羅萬象、俯拾即是,不管是生活、科技、醫療或八卦資訊,都可輕易從各大網站、論壇、社群、部落格、網路百科、即時新聞等管道上取得。不過資訊多歸多,人們實在很難確保資訊的真偽虛實,特別是當有心人士在背後刻意操控資訊內容時。


以讓網友自由編撰條目資訊聞名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為例,近日有一名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學生菲茨杰拉德,以為了考驗新聞媒體是否有恪遵守門人的義務為由,刻意將虛構的錯誤內容上傳至維基百科。未料,這些虛構的內容竟被多家媒體、部落客引用,刊載在自家的報導上,其中不乏知名英國媒體《衛報》。如果連第一線的守門人都淪陷在資訊的五里霧中,一般大眾又如何能獨善其身呢?


資訊識讀(Information Literacy)


拜網路之賜,接觸資訊已不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從眾多的結果當中辨別出資訊的真偽。特別是當我們置身於這個只要稍微有點人氣、影響力就可以從素人變身成專家的網路世界中。因此如何對資訊「除霧」將顯得至關重要。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對資訊識讀的定義,一個有資訊識讀能力的人,必得能(1)確認所需的資訊(2)找到所需的資訊(3)評估所需的資訊(4)應用所需的資訊,重點便在對資訊的評估,也就是對資訊除霧。


常保懷疑的精神


在進行對資訊評估時,有一個中心準則是不能被遺忘的,也就是「懷疑」。常保懷疑的精神,並不是要你像個陰謀論者拒絕相信任何事。重點在於,對事情抱持著溫和的疑問,拒絕直接相信人云亦云或貌似真實的言論。舉例來說,在觀看過《不可面對的真相》這部紀錄片後,你第一時間要做的事便是懷疑,懷疑它的用意、懷疑它的目的及懷疑它的真實性。有了懷疑後,便可借助搜尋工具做交叉驗證,查證其中所提及的內容是否屬實。目前除了可藉由Google、Yahoo!等搜尋引擎查詢資訊外,還可透過Wolfram Alpha智慧型搜尋引擎找到答案。另外,像如果是轉寄信的內容也能藉上述提及的方式或專門驗證網路傳言真為的網站做交叉比對。總之,唯有將煙霧排除後,我們才能相信所見所聞。

不過對於那些已經溺斃在資訊海當中的使用者而言,要確實的對每則資訊做到上述的驗證步驟,直可說難如登天。但若可聚焦在跟自己有切身關係或最感興趣的消息除霧,亦不失為培養資訊識讀能力,免於淪為資訊奴隸的好方法。總而言之,在這個充斥著真假虛偽難辨的網路世界中,對所得的資訊常保懷疑的精神絕對是避免information illiteracy 的不二法門!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