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如何可能? 網路媒體的貓熊啟示

記者/張凱耀


話說我們的老祖宗是聰明的,8000年前老祖宗們懂得利用三足式的設計支撐起陶製炊器。聰明的地方在於,相較於西方史前文明利用四足式的腳柱,三足式的腳柱的確是最經濟,同時也兼具穩固性的設計。傳統的報紙雜誌一向也是依賴著訂費、零售及廣告收入三個重要的營收腳柱,然而,現在的報章雜誌卻面臨了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免費效應」衝擊。揚棄了舊有的商業模式,新的做法往往只依靠著廣告收入,這就像是,一個欲以一隻腳站立的盆器。其實也不是不行,端賴經營者於是否能夠找到那所謂的「平衡點」。


Dan Ariely在《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中指出,「免費」將產生消費者非理性的經濟行為。經營者可以運用交叉補貼的策略,以免費的基本產品來推動大量銷售的營利產品,提高總利潤。然而如果要利用交叉補貼的方式,媒體產業首先遭遇到的問題便是,到底哪些產品屬於基本產品,哪些又屬於營利產品?


路不轉人轉


也許上述的問題一時令人語塞。但的確,我們也發現了閱覽流量與廣告營收有相當程度的連動關係。紐約時報在兩年前宣布「時報精選(TimesSelect)」停止收費,正是企圖以犧牲訂費營收空間來開拓廣告營收成長空間。然而劉道婕在<免費新聞 把媒體推向懸崖>一文中指出,這樣的獨腳盆設計也引發了專業及道德面的疑慮-媒體究竟面對的是讀者,還是廣告主?尤其在不景氣的時代,確實難以找到平衡點。免費,如何可能?現在的紐約時報正在思考走回向用戶收費的老路子。


更多,更多的廣告


根本的災難在於,當閱覽流量與廣告營收的連動關係「不那麼明顯」時,那真是欲哭無淚了。YouTube已在所有視頻內容中放置了9%的廣告,卻仍然面臨著營收的難題。龐大的瀏覽基數並沒有轉換成龐大的網路廣告收入。免費,如何可能?現在的YouTube正在積極推出網路長片,主動產製網站內容來增加廣告收益,這是網路影片電視化的創新嘗試。


有夢最美


最徹底的免費,莫過於維基百科了。既沒有廣告,也不向使用者收費。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採取了一種非常感性的做法-募款。出人意表地,一封吉米的公開信竟在8天內募得了超過600萬美元。自2001年成立以來,維基百科只有一個非營利的Wikimedia基金會負責募款。免費,如何可能?維基百科利用其獨特的理想色彩展現了網路世界免費狂潮裡最酷的生存方式。


雙棲,就不怕淹死


同樣強調免費的防毒軟體小紅傘AVIRA AntiVir,利用不斷更新資料庫產生對使用者的黏性,高度的上站率是對廣告主的基本保證。只是不保證的是,使用者不一定會真的對廣告有興趣。現在網路上出現了一堆教人如何阻擋小紅傘的廣告視窗的撇步。廣告是否真能有效投射在使用者的眼裡,端看「點選廣告是美德」這條部落格行規是否有被真正落實了。免費,如何可能?小紅傘打造不同的版本,不付錢的看廣告,願付錢的…使用者付費是天經地義呀。


貓熊啟示


媒體及網路產業因為製造成本固定,再製成本低廉,因而形成獨特的「禮物經濟」的經濟模式。送禮者與收禮者關係趨於隱晦。再者,越來越多的網站都想爭食廣告大餅,粥少僧多的情況下,專食廣告收益者,就像貓熊或無尾熊一樣,很有可能因為食物不夠多元,變成保育類動物。想想現在的景氣寒冬,打哪來那麼多的竹林與尤加利葉?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