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減碳了沒 綠色行銷不能只是行銷

記者/邱志豪


自從一台名為蒸汽機的怪物出現在18世紀中葉的英國之後,環境保護此類議題的熱度就跟跟著我們的氣溫一起逐年升高。到了現在,民眾的環保意識開始高漲,政府與企業也為了響應這股浪潮,紛紛大張旗鼓地利用各種管道來進行所謂的綠色行銷。但是在此種活動的背後,各企業到底是秉持著怎樣的立場跟動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還記得07年時,你我的msn連絡人清單上被一個綠色表情符號-「I’m」給佔領嘛?其實這是美國微軟在當時為了響應環保與人文關懷所提出的網路串聯大會師。只要在連絡人名稱前加上I’m,微軟就會將每次你與朋友聊天時所造成的部分廣告收益捐給特定的非營利組織。但是看似深具意義的活動背面,卻似乎也只是宣傳、行銷居多。認真的來看,微軟捐款的非營利組織對象只限定於美國本土的非營利組織;此外,微軟也只承認在美國網域內的msn對話行為。對非美國本土的使用者而言,這樣的活動就淪落為讓微軟增加廣告收益的行銷手法,並沒有任何實質的功能存在。


除此之外,綠色行銷的網站跟活動或許也只是一種心靈安慰的功用。發起網路種樹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先生就表示,個人或企業或多或少會將參與跟舉辦綠色行銷的網站及活動當作一種購買「贖罪卷」的行為,卻並不會將節能減碳的觀念套用到實際生活運作上。更甚者,有些公司會像最近在網路上發酵的用語-Greenwash所形容一樣,為了吸引消費者就將自身的產品跟環保逕行連結,就算兩者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


綠色行銷的重點不光是行銷,還有綠色、還有環保。就像是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的副教授-許安琪老師所提到的,綠色行銷不光是媒體、企業與民眾間的訊息交換而已,更重要的是要透過「For fun(參與活動), for meaning(環境保護)and for branding(企業品牌)」來與消費者對話,並求互利共存。因此,綠色行銷對企業來說不能只是行銷,在喊口號、辦活動之餘,還要想想自己今天排放廢氣了沒,並利用實際的行動來減少碳的排放量。而對消費者而言,更要懂得去指責那些假借環保之名的企業,也不要忘了對那些在進行永續經營的企業給予掌聲。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