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樣也可以 請拜拜線上神明

記者/龐力耕


神明信仰是台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路神明與各式廟宇早已深植人民的心中,每逢過年過節、初一十五總是要虔誠地到飽又自己的神明廟宇處甚一炷香,順便擲茭杯一解內心的疑惑。在網路衝擊傳統文化的同時,民間信仰也隨著科技發達逐漸數位化,近年來數位化的程度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南港天地宮甚至在地圖上找不到切確位置,因為它是一間不折不扣的虛擬廟宇,但是除了真材實料的雕龍石柱以及美侖美奐的屋頂,鮮花素果、抽籤燒經紙該有的什麼都有。宮內所奉祀的十八尊神明,依據執掌角色巧妙地分為六區,便於網友深入了解各尊神明的由來與典故。這是國家數位典藏計劃的一部分,以容易上手的介面帶領使用者認識台灣廟宇文化與神祇、線上體驗求籤、放天燈、下載平安符等活動。


事實上,許多知名的廟宇都已經設置專屬網站,高雄朝后宮的全球資訊網深度介紹廟宇的歷史以及神明的事蹟,鹿港天后宮的網站甚至利用Flash製作虛擬導覽。每年民眾為了要趨吉避凶必須「安太歲」,以祈求來年平安、諸事順遂,而鹿港天后宮也提供了線上安太歲的服務,還可以點各式祈福燈,諸如:光明燈、文昌燈、拜斗燈、闔家平安斗、月老姻緣簿,並且採用線上刷卡、網路ATM以及7-11ibon代碼三種收費方式。


老一輩的人或許會嘆說苦老的傳統已經被遺忘,很多年輕人連拜拜的規矩都不曉得,更喪失文化上的意義。然而數位化的廟宇除了讓年輕人拜拜動手不動腳,豐富的資料以及互動性也可以讓熟悉螢幕與滑鼠的世代更了解自己再拜什麼、為何而拜。以行銷的觀點來看,數位化廟宇也有另一層意義:結合了網路世界的傳統廟宇,開啟接觸更多香客的管道,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貼近香客生活之中。


或許有人會視這種看不到摸不到的信仰為一種荒謬的事情,然而仔細想想,神明本來就是存在我們的心中,任何的祭拜形式都只是追求心理依賴亦或心靈解脫,「心誠則靈」一句正可以解釋信仰一定可以成功數位化的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信仰相關服務上線。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