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景氣寒冬的NPO 資源整合才有春天

記者/許芝瑄

進入網路的世代,每個人的消費行為、社會互動、甚至是自我的形塑都開始產生些微的改變。當然,對非營利組織團體而言,目標族群的媒合、資訊的快速傳遞、低成本宣傳等的網路優勢,無疑是一個行銷利器。然而,新科技的使用並非一蹴可及,是需要經過一段社會化的過程,因此,以下將關注幾個國內非營利組織,觀察其目前網路行銷的現狀,並從中發現可能的問題加以探討,最後在提出國內外的案例,用以借鏡。


單打獨鬥NPO團體


綜觀國內的非營利組織,可以發現一些共同點,網路捐款、資訊公佈、志工招募、社群經營、教育宣導、義賣品網購等網路服務是最常見的,而且公益團體們也搭上設群的熱潮,也都設計部落格貼紙增加瀏覽率。然而,相對地大家也有許多相同的問題,例如:委外資訊化服務與組織理念的落差,及資訊專員的過量負荷等問題,常影響組織事物的運作效率,甚至可能影響民眾對其的信任程度。像伊甸基金會的遊學服務團專案,雖然以部落格的方式行銷,參與人數有明顯的成長,但卻因為資訊人員的缺乏,在報名、組織、資訊更新的程序上花費許多人力及時間成本。


另外,從NPO團體的資源分配來看,小餅多人分正是最好的說明。NPO團體的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政府補助、捐募款、自營(來自商品義賣),而捐募款是主要的收入來源。目前正面臨景氣寒冬,民眾自己的捐款配額減少,但台灣的NPO團體就有百餘個,且大部分的捐款都集中在幾個較高知名度的NPO團體,其他中小型NPO團體的資源可說是少之又少,即使開了很多源,商品宅配義賣、刊物、網路互動等,捐款人沒有看到這些訊習也徒勞無功。因此,充分的資源整合及利用,讓NPO團體充分的曝光,才能走出困境。


資源共享的國內外NPO團體


國內的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維基公益銀行是目前致力於NPO資源整合共享的團體。台灣公益資訊中心除了整合國內NPO團體的資訊外,也持續觀察國際NPO團體的動靜,提供最新的公益觀點;而維基公益銀行提出四個元素,社群服務、部落格服務、非營利組織行銷服務、社會問題商城,重新組合網路營運模式,創造一個適合公益運作的網路環境。


根據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的報導,美國兩個新的勸募團體Network for Good和JustGive.org成功的募款,從2006年的5千2百萬美元提升到2007年將近8千萬美元,年成長率約50%,此外,一位美國程式設計師身兼對抗貧窮行動者,創造了一個「FreeRice.com」,讓造訪者挑戰艱深英文單字,選出其正確的字義,如果他們答對了,每一題都會由贊助商捐20顆米粒給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這個網站在3個月內,創造出每日50萬人次的造訪,而截至今年4月,該網站已經捐獻足以餵飽70萬人的米量。 因此,網路將會是NPO團體的行銷利器,端看資源如何整合了。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