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還要更好 商業周刊數位化的挑戰與遠景

記者/楊宸光


當網際網路以超越等比級數的速度成長,當資訊接收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衝擊的不只是人們的生活,傳統產業也面臨被迫轉型求生存的命運。在這樣的潮流變化下,媒體產業首當其衝的就是傳統平面媒體,從前些日子中國時報大幅裁員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平面媒體經營的困難,但國內平面雜誌龍頭商業周刊不但將這樣的衝擊減少到最低,更在發行量上節節高升,絲毫不受影響。


根據最新一期ABC(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發行公信會)調查指出,商業周刊在2008年第一季平均每期有費雜誌發行量為160,740份,而第二名的壹週刊平均每期有費雜誌發行量僅為114,683套,足以顯示商業周刊已從國內平面媒體的分眾市場正式邁入大眾市場,穩居國內雜誌銷量龍頭地位。商業周刊表示,以製造業的管理模式來管理媒體以及傾聽市場的聲音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商業周刊為國內最大平面雜誌媒體集團,自1987年創刊以來致力於提供讀者深入且專業的內容以及報導,把讀者們所關心的議題一一挖掘報導出來。從2000年的「產業、網路明星經理人」、2001~2002年的「大陸熱」、2003~2004年「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系列報導、2004~2005年的「職場成功學」、2006~2007年「國際接軌、國際前瞻」到2008年「投資、職場」專題,每年都會針對單一主題提供深入的報導及觀點。這些報導深深打入人心,不僅與民眾的生活貼近,也點出了許多你我所沒有注意到的問題。藉由商業周刊來將問題揭露出來,讓這些議題在國內造成熱潮、引起討論,迫使國家正視這些問題所在,正是商業週刊認為自己身為媒體的社會責任。而這些近11年來所累積的強大資料,一一儲存在資料庫裡,這些資料,也成為商業周刊在數位化熱潮中最大的競爭力。


目前商業周刊網站的會員約四成來自26~35歲的族群,而36~40歲的使用者則佔兩成左右,年齡層正好與實體訂戶、讀者比例相當。目前網站定位主要在於推廣雜誌內容,藉由每週5~6篇文章免費閱讀,吸引讀者訂購實體雜誌,然而,這樣的定位在web 2.0發達的現代,似乎缺少了讀者與記者間彼此互動的管道。另外,在發展電子雜誌方面,商業周刊與國內其他發行電子雜誌廠商相同的是,將讀者定位在常常出差、旅居海外以及因環保等其他理由的使用者。但電子雜誌的發展雖然是趨勢但亦有其限制性,針對這一點,商業周刊網路部總監林益發指出閱讀習慣、電腦多為多工環境下使用、版面設計的限制以及移動性等等,皆是雜誌在數位化發展上的困難點。


未來,數位化已成必然趨勢,商業周刊除了致力於服務實體訂戶,提供更優良且完整的內容外;網站經營部份,內容的持續擴充以及致力於社群經營則是在此數位時代下贏得讀者青睞的關鍵點。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