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才是王道 解除報業的科技焦慮症

記者/李威儀

個人電腦及列表機的出現,突破傳統排版及印刷障礙,創造了第一代的「個人出版」,接下來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的不斷發展,再宣告了「個人媒體」時期的來臨。如今,人們泡在網上的時間,就要超過看電視的時數,更別提去翻會讓手沾上黑黑油墨的報紙。

看起來有點科技決定論的意味,但是無論就閱讀率或廣告量而言,現今頂著「大眾媒體」稱號的報業,實際上的確僅剩過往榮耀。尤其當作技術門檻的不斷降低,每天全球由一般民眾自行編製、上傳至網路的文字及影音資訊已經不可計數,閱聽人與媒體的身份界線不再那樣截然二分下,對傳統報業來說,轉型確實迫在眉梢。

正如同過去報業曾為了迎戰電視帶來的視覺衝擊,而大量圖像化的積極變革;又如隨著社會在娛樂、消費的走向,而不斷擴展軟性版面的篇幅轉變。從這些歷程來看,報業持續對於市場定位和立基的思考,其實並未停滯不前,但面對網路時代內容快速性、整合性、多產性的挑戰,卻始終缺乏因應對策,顯得焦慮不堪。

然而,傳統報業事實上也正因為陷入這種科技焦慮症,而變成了科技時髦的崇拜者,以為把紙版內容移植到手機來賣,就是所謂的趕上時代潮流。這種類似於在各種名詞後面加入「2.0」的自我催眠式升級,其實仍舊換湯不換藥,終將導致因為對科技載具轉變的盲目追逐,迷失了真正重要的方向。

雖然對於報紙產業來說,這會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但其實也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報業應該認清它的資源優勢並不是在科技技術的表現上。設立電子報、加入RSS訂閱、架構Blog、建立一個專屬新聞網站、甚至一個網路電台,這些一般人都做得到。報業面對新局,真正重要的是回歸自己的專業,在內容上下功夫,創造新的機會和市場。

「Content is the king(內容是王)」這句話快說爛了,但卻仍舊被淹沒在一波波科技發展的潮流下,實際上並未與科技技術上的變革受到等同的重視。報業在組織、資訊守門過程、專業能力、以至傳統影響力與權威性上,都更勝於業餘者,因此培養深度報導、調查報導、以及高品質的多媒體製作能力,在這些核心能力上自我突破與超越,才是專業媒體的立基。

新傳播科技的變革固然重要,但若因此忽略了真正應該努力的目標,才是使一個媒體成為夕陽工業的關鍵原因。試問就算我們擁有了最方便、解析度最高、傳輸速度最快的媒介載具,卻沒有好的內容,那麼不是枉然嗎?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