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實體大不同 創業心法有相通

記者/溫深淵

或許是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心態,臺灣人算是很愛創業的民族,很少有一個經濟體的主幹是像台灣一樣由中小企業撐起一片天的。根據統計,去年青創貸款的申請人數來到兩千三百八十四人。換句話說,去年光是因為政府輔導的「頭家」就有兩千多位,而這還不包括其他向銀行申貸或是以自有資金起家的創業者。也因此青輔會自去年起也將申請青創貸款的門檻下修到廿歲,真實的反應出國人愛創業的心態與情況。但是一樣是創業,實體創業和網路創業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以下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兩者的差異。

首先,我們必須強調的是,網路創業和實體創業並不是一個界線分明的區別,兩者之間其實有很多共同相通的地方。有些時候我們已經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標準去將這兩者清楚的劃分出來,但其中還是有一些相通的創業心法值得彼此借鏡。

簡單來說,網路創業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將現實世界的物品透過網路販售。這是一般時下最常見到的所謂網路創業,和實體世界創業的差別在於實體世界的店家有地址、要陳列,而透過網路世界販售的物品則幻化成一張張精美的圖片,配合金流與物流的機制,一樣能夠完成購物的動作。這類型的網路購物由於少了實體店鋪的開銷(包含水、電、裝潢等等),所以能夠在售價上較具競爭力。但除此之外,他所面對的困難和實體店鋪相去不遠。包含倉儲的問題、行銷的問題、金流的問題等等,都是創業者要解決的難題。另外,在實體世界的創業成功要素,曾經有人開玩笑的說只要做好三件事即可,分別是地點、地點、地點。意指在實體世界中只要Location夠好,顧客就會源源不絕的自己上門,對於網路世界又何嘗不是。但可怕的是,在茫茫網海中,除非你是已經做出口碑的賣家,否則在比價容易的網路世界中要培養顧客忠誠度談何容易,更別說是剛投入網拍市場的創業家。最後,這樣的網路創業最糟糕的地方在於容易模仿。只要稍微懂電腦的人都可以去批貨之後再架個網站或依附在拍賣網站上做起生意。除非你的東西夠差異化、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否則在競爭者大量湧入的狀況之下市場很快就會達到飽和的狀態。這時候除非你對供應商有強大的議價力,要不就等著市場流血割喉戰割斷你吧!

第二種創業是將現實世界中的服務搬到網路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04人力銀行。這種服務其實一點也不新,因為早在實體世界中就已經有人力仲介這樣的服務了。但是在實體世界中的服務業受限於時間空間的限制,始終無法突破某種程度的瓶頸。但是依藉著網路讓這種服務有了新的生命。這類網路創業和實體服務最大的差別在於,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特質,讓服務業廿四小時的目標完全實現,也能夠聚集更多的顧客。另外,這類創業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先行者的優勢十分明顯。因為先行者除了累積最多的Know how之外,消費者對先行者領導品牌的地位十分不容易動搖。而網路上使用者口碑與使用者人潮的積累又會形成一個循環不已的動態優勢。在這類產業中若不是前三名的領導品牌,則獲利和生存意義也就不大了。

第三種網路創業則是全新的應用服務,沒有網路就沒有他們。最經典的例子就是YouTube或是無名小站。這種網路創業最不容易但也最有價值。創作者大多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自己是網路的重度使用者,對於網路有無比的需求和期待。長期浸淫在網路使用的過程讓他們對於網路有許多自己的想法與創見,也讓他們在無特定目的情形之下開發出一種新的應用模式,再經過修正之後變成了一個全新的應用服務和經營模式。這種網路創業已經和傳統的創業相去甚遠,以往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除了企業家精神還適用之外,其他的如土地、資本、勞動等都已經過時。對大企業而言,這是再可怕也不過的事了,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就會冒出一個無名小站抓住大多數人的眼球;你也不知道哪一天你可能得花個幾十億去收購一個內容自己不生產,而是由網友自己提供的影音分享網站。相對來說,只要抓住網路的脈動,你我都可能是下一個陳士駿。筆者在這裡給想創業的你一個建議,多多觀察網路上的需求和使用情況,細細體會大家的不滿,新的應用服務都是從不滿足來的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