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來編百科全書

記者/楊舒閔

相信你一定曾經查過百科全書,但是你一定沒想到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百科全書的編輯者吧。現在只要有一台可上網的電腦、一點點熱情,任何人就可以成為網路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知識編寫者。

維基百科創辦人Jimmy Wales秉持「知識自由取用、分享、傳布」的概念,顛覆以往以「大英百科全書」為代表的菁英人士才能編輯的觀點。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其編纂流程具有其權威性,而使用其百科全書的昂貴價格也代表著階級的象徵;維基百科對其提出挑戰,使用不同於大英百科全書的編纂思維、開放給一般大眾集結編輯;這樣的模式和自由軟體開放原始碼所秉持的精神是不是也有相同之處呢?軟體和文字固然有不同之處,但都有其共通點,也就是都遵循「人人自由參與,理性尋求共識」的知識產製模式。

由於其標榜自由編輯的理想,因此只要符合百科全書的規範與需要,任何人都可以在維基百科上撰寫新的詞條、甚至修改已經存在的詞條;這樣的模式拜「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很快造就了210種語言的維基百科網站、共達350萬個詞條。但也因為開放編輯的原因,維基百科至今仍給一般人專業性不足的印象;但事實上,維基百科幕後有一群志工所組成的團隊,檢查其質量;並且在詞條的編寫過程中,社群成員能互相討論,如果發生編輯戰,該篇詞條就會被網站管理員暫時保護,等討論取得一定共識後可申請重新開放編寫。這樣的作法更發揮了在知識交流的混亂中產生了有序的規則、凝聚了巨大的社群,一起來定義知識、監督過程的精神。

維基目前是非營利模式,也就是免費使用查詢知識;網站上也找不到任何廣告,其網站營運資金來源全靠一般人民或機構的小額捐贈。網站的維護志工相信在這虛擬空間裡,沒有階級之分,每個人皆有其權力分享自己與他人的知識;是不同於大英百科全書的平民主義知識產製模式。因此,靠知識的編輯獲利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不過免費線上的百科全書出現並不代表排擠傳統的百科全書。在德國,維基百科相當受歡迎;但是當地的Brockhaus(相當於德語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銷售量也提升了30%左右;背後的原因故然是因為維基百科的趣味性以及免費使用提昇人民使用的意願,但更讓使用者去兩相比較其知識的解釋度。因此,目前兩種百科全書編輯方式仍可共存。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