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全面電子商務世界 不可忽視的問題與困境

記者/高郁婷

科技的進步將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搬到了現實生活,Ubiquitous的概念被視為新世代的資訊通訊典範,各先進國家紛紛透過一系列的基礎建設及健全各項法規環境,發展便民的電子化服務與產業資訊應用,藉以提高國家競爭力。然而在致力建設無所不在的全面電子商務世界同時,仍有許多問題考驗著政府與相關業者的智慧,甚至可能左右了推展的成效,實在不容忽視。

一、從不缺席的「數位落差」

數位落差是在推動數位化時,使用者近用資訊與傳播科技(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生差異而形成的現象。以台灣為例,目前的M-Taiwan計畫在無線網路佈建的地區,主要是從台北以及高雄都會地區為首向外擴展,除了其所擁有的資源較為豐富,這兩個地區也是網路科技使用者居住最多的;相較之下,花蓮、台東的居民連電腦的擁有率都有待推廣,距離無線網路建設的腳步就更加遙不可及。

發展e化相當成功的日本,在2004年為了推動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u-Japan,擬定了「平成17年度ICT政策大綱」,其中在「縮短數位落差」的預算編列了162億日幣,相當於48.6億台幣,佔總預算733億日幣的22%。由此可知日本對於數位落差問題的重視。

再者,有學者提出警告,過去對於數位落差僅止於科技設備的物質近用,應該更廣泛的針對數位內容、人文教育、及社會系統的面向推廣,以社會含括(Social inclusion)的觀點來討論科技近用的概念。有意義的近用ICT遠比僅提供電腦與網路等硬體設備來得重要,必須考量涵蓋物質的、數位的、人文的、和社會的資源與其關係等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同時還必須多方面注意到內容和語言、識字和教育、以及社群和組織結構。

因此,如何讓Ubiquitous的發展真正實現人人皆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舒適地利用網路的社會,讓其成為消彌數位落差的利器,實為相當重要的議題。

二、防止「全民公敵」真實上演

當人人可以在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中生活,如此的便利性亦可能成為有心之人為非作歹的幫凶。有鑑於此,日本為了建立任何人都可以安心且安全生活的社會,在其u-Japan的計畫中,為了確保ICT服務的安全性,特別加強進行個人資料的保護、民眾資訊安全的教育、資訊安全技術之研究開發等的措施,編列佔總預算7%的「資通安全政策之推動」預算49億日幣。

歐盟亦在其Ubiquitous的計畫–第六期科技架構計畫(Framework Programme Six, FP6),提及發展之一的「環境感知智慧」將衍生的社會安全與安心議題,並且以隱私權管理的問題為首要,主要指稱在如此開放式的系統中,過度快速的技術發展將使隱私權難以獲得保障,由此法律規範在無所不在的網路社會中將扮演吃重的角色。

為了避免任何人成為電影「全民公敵」真實版的主角,社會安全及隱私權等問題有待相關單位的重視。

三、 全面商務也是「全民運動」

於日前(10日)正式上路的高速公路電子收費ETC連續幾天成為新聞報導焦點,除了因為車道調播造成人工收費車道擁塞、駕駛對於加裝器材的了解有限、甚至要申請加裝器材還需排隊等上兩個小時,都讓用路人大吐苦水,更有數據顯示上路第一天因為誤闖ETC車道未繳過路費遭罰的罰單達1800張,也使國庫收入多了540萬元。Ubiquitous中「無現金(Cashless)交易市場」的美意在這個例子中顯然成效有限。

多數國家主要是由政府擔任無所不在的全面電子商務社會的推手,企業則身負提供資金、實體建設等資源的重任,由此,人民真的受惠最大的贏家嗎?上述電子收費ETC的問題真的只是陣痛期嗎?或許在日本的政策中,將民眾的意見納入政策推動過程,利用資通訊科技解決現前的社會問題會是一個參考依據,然而更需要思考的,是需要多大的經濟規模,才足以養活這樣一個全面商務的環境?企業需要考量自身的商業利益,民眾也需要清楚了解全面電子商務對於其所伴隨未來生活的嚮往是否有益。

無所不在的全面商務願景除了政府一頭熱的推動,也需要企業的配合與人民的支持才可能順利發展,如何讓大家動起來也需要政府動動腦筋。

早在1988年,美國的全錄帕洛亞托研究中心Mark Weiser博士便提出了「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這項概念可解釋為「電腦在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的時候,它已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然而要注意的是,可預見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想辦法去解決的,需要擔心的往往是那些不可見的部分。真實面對推動全面商務的問題,才是進步的原動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