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明星大頭症—解析Kiosk發展的隱憂

記者/高郁婷

自1980年代在美國正式出現第一部Kiosk(互動式多媒體資訊站),至今從超市、街道到機場大廳、車站大廳、旅遊景點等,都不難發現Kiosk以各種形式、提供各種服務出現在民眾面前。在國外發展前景一片看好,國內也迫不及待欲跟上世界先進潮流的同時,應該緩下腳步來思考,在台灣Kiosk的應用與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才能真正讓明星大顯光環。

(一)是否能夠獲得使用者的信任?

根據調查機構Forrester在2004年9月的報告,在美國僅有15%的消費者於零售商店中使用過Kiosk。在台灣,目前的Kiosk數量約為八千台,主要應用在提供民眾資訊服務的資訊導覽功能上。Kiosk雖然出現在民眾身邊,但是實際運用它們的人數卻不多,一方面是民眾的消費習慣使然,另一方面則是民眾對於Kiosk的信心尚未建構完善。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有不少民眾開始使用網路購物,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習慣到商店看到實體商品、與售貨人員接觸詢問商品資訊、實際進行比價與購買,尤其是在進行高單價商品的消費活動。或許有民眾具有創新採用的精神會嘗試使用矗立在那邊、似乎很高科技的機器,然而大多數消費者在具有使用習慣的前提下,對於Kiosk如此新奇的事物仍會保持懷疑的態度。同時,對於Kiosk的情報提供、現金處理等功能,也因為對其特性、運作的瞭解不足,無法建立信任感,自然也就在一旁觀望。

(二)使用者要的到底是什麼?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Kiosk所能提供的應用項目也趨於多元而複雜,例如飯店中的Kiosk即可提供個人化之客房服務,房客除可使用Kiosk完成check-in與check-out手續,其他的服務項目如房間更換服務、餐廳訂位服務、報紙種類的選擇、飯店周邊設施服務的預約等亦可集於一身。但是,使用者的需求往往跟不上科技發展腳步之迅速,廠商興奮於拓展Kiosk應用服務的同時,應該謹記「消費者需求」為第一優先考量,需求或許可被塑造但非長久之計,若一味忽視消費者的真正感受,將只會使Kiosk成為空有一身武功而無處發揮的科技裝飾品。

(三)人力資源需求的改變

根據Kiosk Marketplace的研究,在速食產業中,人力配置、收銀金額遭偷竊、縮短顧客點餐等候的時間為速食店長久面臨的議題,因此,美國已經有著名連鎖速食店推出Kiosk為消費者提供自助式點餐的服務,做為因應之道。人力資源需求的改變為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對於賣場服務人員的需求轉變為資訊系統維護人員,我國國道收費將採取自動化感應設施,日前也引起原國道收費員工的強烈關注。在科技解決了固有問題或提高產業效率的同時,被取代的傳統服務人員將何去何從;而因科技發達身價水漲船高的人力資源也不佔少數,兩方面如何取得平衡與調適,實不容相關單位所忽視。

(四)與網際網路間的交織愛恨

論述Kiosk的出頭實為搭著網際網路的便車應不為過,Kiosk的創新採用者亦為網際網路的習慣使用者。然而,Kiosk提供的服務與電腦搭配網路所能產生的眾多功能實有許多重疊之處,加上無線網路的迅速普及,Kiosk如何與功能強大的老大哥加以區隔,實為其所面臨的挑戰。

在一片看好的聲浪中,Kiosk要如何踏實地走出自己的路,不為眼前的明星光環所迷惑,應為相關廠商積極發展Kiosk之餘的重點議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