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產業共同平台」之服務初探

記者/呂學隆

日前有機會與國內某產業公會人員請益該產業的採購網建置經驗,在討論過程中,始終圍繞著「產業共同平台」的核心概念在打轉。當政府針對重點扶植產業進行政策輔導時,多希望能夠透過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各項資訊整合,來達到整體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目標,但是在此「Portal」中,相關標準的制定,以及平台間供需雙方的資訊互聯機制型態,往往都需要政府、公會、供需雙方的彼此協調溝通規劃,方能落實「產業共同平台」的理想。

 

在經營管理上,從組織生命週期來看,新創組織在e化的過程中,往往在初期受限於規模而僅能做組織內部的e化工作,先求得組織內部運作的效率提升,才有逐步拓展業務的機會。而後在組織成長期當中,逐步確立組織上下游之供應合作夥伴對象。發展到成熟期之後,組織的上下游採購供應鏈夥伴關係已然完備,彼此間都具有一定之默契與合作經驗,甚至在同業間也出現合作關係,此時此刻,在長期的追求經營效率之前提下,除了運用日新月異之科技,持續尋求組織內部e化的革新外,組織領導者也可開始尋求透過產業間不同組織之合作,將經營資訊流、產品物流以及獲利金流之相關內容整合於同一「產業共同平台」之上,例如汽車業「中衛體系」之零件採購網、航運業通關資訊交換平台等,這些平台都可以透過相關的資訊技術,來讓過去在中心廠商與協力廠商之間重複之資訊流得以整合,藉以同時提高個別組織與整體產業之經營效率。

 

但是在這之中,整合的困難在各階段當中時時存在,這也是在之前所述諸多優點之下,推動「產業共同平台」概念仍然遲緩之主因。首先因為各產業主要領導廠商由於規模龐大,自有之供應體系已然完備,如果不是主要領導廠商發起整合之提議,要說服產業其他廠商納入平台進行整合,會產生轉換成本之疑慮,此外,由於規模經濟之因素,產業平台的參與廠商若是越少,其整合效率將成倍數遞減,另外,即便透過政府力量的介入或是公會的居中協調,而有眾多的廠商加入運作,在協調平台上所傳遞之資訊標準化之程度高低,以及特殊規格產品訂單資訊之登載做法,都必須要獲得多數廠商的同意與採用,最後在平台標準初步建構完成之後,也要針對所有參與廠商的資訊相關員工進行教育訓練,種種的時間成本與人力物力之投入都相當龐大。

以目前台灣汽車產業「中衛體系」零件採購網「TANX」為例,其推行之成功要素,就是因為公會領導者配合政府政策登高一呼,具體展現決心要做的誠意,才統合協調出目前之汽車零件採購平台,國內其他產業若有相關之背景與執行優勢,似乎也可以效法汽車產業,進行產業中資訊整合平台建置之工作,也讓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能夠有所提升!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