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閱讀「載」著走

記者/陳巧玲

如何善用等車、通勤的漫長等待時間呢?日本的拇指族以除了喜歡在通勤時間狂發簡訊外,具競爭力的上班族也流行下載電子書趕搭行動閱讀的潮流。目前不論是實體報紙、雜誌或小說都習慣弄一個網路電子書的版本,但很少在市面上看見既推動電子書又搭配行動載具的組合。究竟在期待行動閱讀市場的發燒發熱前,行動載具需扮演怎樣的角色?會不會在行動閱讀的市場上,也遇見另一各iPod加iTune的完美組合呢?

不同於「傳統的」閱讀方式是帶著書本走天崖,現代化的行動閱讀則是將紙張轉變成電子產品。初期所謂的電子閱讀不過是以家中、辦公室中固定式的個人電腦為主要的電子閱讀器,但這樣並不能彰顯出電子書具行動性的意義。近期則是主要是以PDA、筆記型電腦,到電子紙張、電子書包等更具移動性的閱讀載具,讓使用者在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下享受行動閱讀的樂趣。二月的國際書展上,夏山文化工作坊更與詮鼎科技合作推出圖文並茂手機 JAVA 簡訊電子書,希望隨著手機史的演進與轉移拇指族的興趣下,更帶動行動閱讀與下載電子書的消費熱。

即使可以在網路上瀏覽文章,你是不是也經常習慣性地把網頁上的內容列印下來看呢?即使買了PDA,是否會覺得它的螢幕太小,發現自己無法長時間盯著綠豆般大小的字看,再加上要不停的拉動視窗的捲動軸才能繼續閱讀,比翻書還要麻煩,所以你心就想不論是電腦或是隨身裝置其實都不是一各很好的閱讀介面。但行動閱讀、電子書市場就這樣成了出版社想吃卻摸不上邊的遺憾了嗎?

事實上,行動閱讀的內容以及其呈現型態必定受到電腦媒介的使用而改變。一本排行版上的暢銷書不論章節或是頁數對電腦來說是否都太多了?消費者是否可能為了搶時間空間的便利而改變閱讀習慣,一口氣或長期、習慣性地閱讀電子書呢?因此,在電腦上的圖文編排是否需要有所改變了?什麼才是體貼使用者閱讀電子書應有的呈現結構?而在我們重新摸索出一個良好的閱讀介面後,還要考量到作家能否改變個人的敘述風格、寫作習慣來配合,而讀者能否在習慣傳統閱讀後,再替行動閱讀培養一個新的閱讀習慣呢?

數位媒介最大的特色即版權結構的改變,因為數位內容易藉著網路的自由交換性與複製容易而使得內容價值貶為零,音樂產業便是最好的一例,再加上製作電子書的軟體無法賣錢,因此有人提議乾脆讓電子書免費,而出版社可以藉由販賣閱讀載具等硬體來賺錢。這樣的觀念在付費聽流行音樂的iTune與品味文化的iPod中成功的結合,但實際上目前蘋果電腦的賺錢是以靠賣iPod來補貼線上音樂,那同樣的獲利模式是否也值得出版工業在行動閱讀市場中效法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