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願景」變成「陷阱」

特約撰稿/蘇登呼

隨著Jim Collins的《從A到A+》一書在台熱賣,許多公司的願景也轉變成「從優秀的公司變成卓越的公司」。然而,這種趕潮流的願景,能得到員工發自內心的真正認同嗎?「公司光喊著要『從優秀到卓越』,但不見確切的執行計畫,也沒見公司制度做了多大的改變,做事依舊綁手綁腳。雖然這樣,少數中階主管為討好最高主管仍不斷鼓吹,讓員工覺得政治味濃厚…。」一名業界朋友向筆者抱怨。

願景成為趕潮流的政治口號,而非長期踏實追求的目標

企業的「願景」(Vision)風潮,可追溯至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本來,企業願景意指企業中的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景象,人們對該景象高度關切,全心協力透過各種行動去實踐它。彼得.聖吉甚至認為,沒有共同願景,就沒有學習型組織。然而,當願景被大大小小的企業所使用,便出現許多陷阱與毛病。前述願景變成趕潮流的政治口號,而非長期踏實追求的目標,便是其一。

有些人認為,願景內容要宏大。但從商業史來看,過度「偉大」但難以落實的願景,反易使企業將資源投資在不適切的地方而導致策略失敗。這是願景的第二個陷阱。

宏大但不切實際的願景,導致企業策略失敗

將時間拉回到1978年。當時美國王安電腦名列全球第三十二大電腦供應商,公司負責人美籍華人王安宣稱,王安電腦將在1990年代中期取代藍色巨人IBM,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腦公司。王安迷戀自家產品–文字處理器,因此輕忽IBM個人電腦的威脅,還說「個人電腦是天下最蠢的東西。」其執意要讓公司與日漸在個人電腦上取得優勢的IBM對抗,不僅低估IBM個人電腦的實力,還堅持要自行研發與IBM電腦不相容的作業系統。後來當王安電腦發現市場的主力產品,已由文字處理器變成個人電腦,已經時不我予。1992年,這家年營業額曾達30億美金、擁有3萬員工的大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願景破滅。

相對王安電腦的宏大願景,曾創作出「神隱少女」等多部賣座動畫的日本人宮崎駿及其所屬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卻從沒「打算」要讓自己偉大。《商業周刊》晚近報導指出,「策略」、「求變」、「獲利」這幾個字從來不在他們的字典裡。他們只堅持,吉卜力的電影必定是「有趣而有用」的,把「對人類的關心」當成是作品最重要的精神,以巨細靡遺的態度做出最高品質的作品。整個工作室90%的人力和98%的時間都只做一件事,就是製作動畫。宮崎駿及吉卜力工作室自謙沒打算讓自己偉大,但他們所做的就是在實踐一個偉大的願景。

願景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

對有雄心壯志的企業而言,設立願景固然有其必要。然而,很多企業都有願景,大家都想當勝者,但誰才有真正的實力?當願景內容變成趕潮流與套當紅理論公式的廉價口號、組織內部政治運作的工具、或是無法落實的誇大目標,則願景反而會對企業有傷有害,例如失去人心(包含員工與顧客)的支持。再者,願景的真正意義是行動,而非措詞精美。公司領導人及經營團隊,與其高喊一個華麗的願景,倒不如先釐清公司的基本使命與價值觀,找出具競爭力的定位,然後踏踏實實與戰戰兢兢地實踐它們。

一位禪宗大師曾說:「普天之下,說理的人多,悟理的人少;知道的人多,行道的人少。」仔細想想,願景不也是如此?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