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者角度看傳統小吃e化

記者/翁文笛

網路的普及,使得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逃不開e化的腳步,甚至連台灣鄉土味十足的傳統小吃,也開始搶攻網路這塊新興市場。但到底台灣傳統小吃e化的結果,是否真能讓一般民眾接受,並且進一步替這些小吃業者開闢新的獲利模式?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從消費者的角度來分析傳統小吃e化所帶來的影響。

利用電子商務的方式來賺錢,當然就是各業者紛紛e化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購買的便利性以及選擇的多樣性這兩項因素,就絕對是消費者會選擇在網路上購買小吃的最大原動力,透過網路的運用,不只讓消費者可以訂購遠距離的美食,最重要的還可以免除到當地可能會大排長龍的風險,另外,還可同時間享受不同地區的美食。

但在科技化的同時,我們不要忘了傳統小吃背後所深含的意義-「文化特質」,當到處都可以買到大甲的奶油酥餅、台北頂泰豐的小籠包等各地的名產時,那這些特產是否就失去了那一層特殊的意義,就好像到處都吃的到阿里山的奮起湖便當般,感覺就不再有那麼特別。

另外,小吃與地方的結合也正是小吃的最大賣點,根據研究發現,當觀光客去各地旅遊最大的目的,第一當然就是為了當地的觀光景點,再來就是各式各樣的小吃了,所以與其說旅遊是走走看看,倒不如說是走走吃吃還更貼切,這也代表了地方觀光文化與小吃是分不開的。

不只如此,更有研究指出,一項小吃會有其特殊性,除了美味之外,最主要的是受消費者本身的感官體驗,這種體驗包括了地方文化的特色,消費者必須親身體驗才會有感觸,因此,想想看,當我們的下一代都不需要出門,只需要透過網路訂購就可以全省吃透透的時候,哪邊有什麼名產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雖然如此,這並不代表著傳統小吃的e化就是完全不可行,而是說這些傳統小吃業者應該要有一些突破於一般電子商務模式的作法來吸引顧客,不是只再賣產品,而是在賣產品的獨特性與文化性,就像平常一盒普通的巧克力到了情人節時,其所代表的意義就不只是巧克力的本身,而傳統小吃當然也不純粹只是飽腹的食物而已。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