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方電子報的歷史談非營利電子報的演進歷程(一)(2003/07/31)

記者/楊舜慧
台北報導


       
暑假已經過了快一半了。但是
對於「電子商務時報」的記者和編輯群們來說,仍然不得閒。雖然是一個非營利性質的新聞網站還是必須得正常運作,提供讀者最新的消息和即時的訊息服務。


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帶來了戲劇性變革。從
1990年台灣學術網路誕生,到1995年台灣本土第一份「電子報」(newsletter)「南方電子報」的創辦與發行。2003年,我們已進入「媒介內容大量複製與消費」的時代,也發現「網路媒體的勢力形成」與以往傳統電子媒體組織勢力形成,有許多相異之處。

南方電子報」發源自台灣南方都會
–高雄,為了證明網路可以打破中央與邊陲的差距,由南方工業城提供文化資訊一點也沒有困難。此外,「南方電子報」屬於非營利性質的網站,「南方電子報」的經營者認為,從自己的身邊開始關懷,是讓台灣更好的最佳方法。
 

DeFleur & Ball-Rokeach
(1982)
,提出的一個相當周延的思考架構模式-同時考量媒體運作和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與閱聽大眾等各層面的關係。此模式所涉及的各個層面的關係,可再分為三個主要體系:媒體、社會與閱聽大眾,而這三個體系又都是在整個社會體系和文化的大環境規範下運作。不過,DeFleur
& Ball-Rokeach
所提出的的思考架構模式,是以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和書刊等媒體的運作模式,並不包含網路媒體與非營利性質的媒體。


 
       
所以,我試圖修正了
DeFleur
& Ball-Rokeach (1982)


所提出的「大眾傳播體系的基模圖」,並考量「南方電子報」所具有的「南方社區文化網路」的網路特性和非營利性質媒體的特質,
分別從:網路媒體體系方面、社會體系方面、政治和法律層面、財務和市場方面、閱聽大眾體系方面,探討「南方電子報」在台灣的社會體系和文化的大環境規範下的動態運作狀態?


                                                                                                                                                          
(本系列專欄未完待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