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族的未來世界–淺談行動上網

記者/林宜蓉  

台灣的行動電話普及率已經躍居世界第一,總用戶數已經上升到二千二百六十萬戶,普及率達到一○○‧七%。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加上3G執照的開放,解除了頻寬的限制之後,行動上網的未來一片光明。未來,電信業者經營及獲利的重點都將放在數據服務,要怎樣創造市場的榮景以及搶得市場先機,就要看看業者進一步的動作了。

以日本成功的案例NTTDoCoMo推出的i-mode來看,i-mode可說是全球最為成功的行動上網服務,用戶可以將手機當成迷你的上網終端機,隨時可以與電腦互通電子郵件。i-mode在1999年推出之後,目前已經超過3,200萬用戶,最大的突破在於透過封包進行計費單位,降低使用者上網的費用,目前i-mode的網站已經超過4.5萬個。

i-mode的成功到了台灣卻變了樣,由於台灣行動電話市場已飽和、台灣提供i-mode網路內容服務業者不多,因此NTT
DoCoMo在台灣推出的i-mode連線上網服務,市場反應並不熱烈。不過失敗的癥結在於,目前在台灣有91家業者提供i-mode使用者內容連線服務,與日本有3200家業者提供i-mode連線上網服務相比,家數顯得微不足道,由於缺乏內容供應服務廠商,使用i-mode服務在台灣無法成為流行趨勢。

目前台灣的手機行動上網服務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包括了中華電信emome遠傳superi-style和信電訊的i-mode以及台灣大哥大行動寫真,樣樣都推出超炫超酷的新型態數據服務,為的就是吸引顧客上門。但是若以NTTDoCoMo的i-mode登陸台灣卻搶灘失敗的例子來看,就要將兩地消費者的消費形態納入思考了。

日本的i-mode用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愛好流行資訊的年輕族群,要他們行動上網下載圖片、鈴聲、收發e-mail,不是難事。但同樣的情況移植到台灣就不見得如此,這樣酷炫的流行資訊對年輕族群來說,短時間可能極具吸引力,但長此以往龐大的上網費用,就不見得可以持續玩下去。台灣的行動上網服務之所以正處於發展階段,除了殺手級應用尚未出現之外,內容供應服務廠商不足也是一大問題。因此,在將來硬體設備以及頻寬問題改善之後,如何加強內容面的產製,才是未來需要面對的課題。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