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隱私權的覺醒

記者/陳志昌

電子商務發展自今,之所以不能開展開來的因素除了物流、金流、消費者習慣問題外,還有就是網路安全機制的問題。安全問題包含了交易安全與隱私安全兩方面。而在交易安全上我們可以透過如加密技術或廠商的承諾將交易風險降至最低或者藉由法律保障消費者的交易安全,但你知道嗎?有關保障消費者網上的隱私權方面,消費者除了祈禱業者是有良心道德不會隨便將你個人資料或網上行為紀錄轉售或與其他廠商交換外,「法律?」,對不起,目前它可能幫不上你的忙!

而網路業者的消費者的個人資料是從何來的呢?目前收集消費者個人資料基本上有兩個方法,第一是透過cookiescookies基本上就像是情報員一樣,程式是經由廠商植入消費者的電腦,然後這個程式會紀錄你到過哪些網站或是相關的網上瀏覽行為,而當你回到這個網站時cookies便會自動將訊息回傳給廠商的伺服器,而廠商便藉由這些資料來分析消費者的消費或瀏覽行為,並提供消符合費者資料的訊息。另外一種是消費者自願將個人資料提供廠商以利於交易過程或瀏覽的便利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網路書店Amazon.com,消費者將個人喜好的書類提供給廠商後,它會依據個人資料隨時提供消費最新出版物的消息,或提供Click-Through等的便利購物設計。

從消費者的觀點來看,消費者提供相關資料給廠商是有利於服務的流程並使得個人化的服務得以實現;而從廠商觀點來看,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將有助於對消費者的了解並開發市場。但個人資料的提供對於消費者而言是個雙面刃,好的是個人化服務,壞的是個人隱私有可能遭到破換。根據Freehill,
Hollingdale & Page
去年三月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於線上隱私權的疑慮會影響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廠商對消費者隱私權保護將對顧客忠誠度與交易量產生影響。太穎電子商務顧問公司最近所公佈的「2000年網站安全總體檢」報告顯示,在其對30類、1000家網站的評估顯示,30類網站對於網站的隱私權保護政策均未達其所設定的最低標準,而諷刺的是政府網站在隱私權保護政策上更是吊車尾,而這不禁讓人擔心我們的資料到底是如何被收集與被使用

雖然線上隱私權的問題引起消費者重視,但目前並沒有真正有效的機制來監督廠商收集與使用消費者資料的行為。以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目前仍以業者自律的方式來保障消費者的隱私權除了業者自律外,也有類似TRUSTe等非營利組織倡導消費者對於隱私權的覺醒與結合廠商共同推廣隱私權的保護,目前該會員已有如AOLExciteIntel
Microsoft 等大廠一同支持網路隱私權保護。不過筆者想說的是如何保障消費者的隱私權應是廠商與消費者互動下的產物,可是目前消費者一直是處於被動與權力不均等的狀態試想,雖然網站會發表對於網路隱私權政策與針對使用消費者資料的方式做說明,但消費者從來沒有機會參與隱私權保護的制定,消費者只能選擇要獲不要;拒絕或接受。但保護消費隱私權不是一個零和的遊戲,消費者與廠商都必須在隱私權與個人化的服務之中找出一個平衡點,但重要的是消費者是否有管道與機制及廠商作溝通,而那正是我們最需要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