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對於出版社的衝擊

記者/李宜玲

今年3月,暢銷驚悚小說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 ng)將其最新作品「Riding the Bullet」以電子書的形式透過網際網路來和讀者作第一次的接觸,並以二‧五○美元的下載價格(有些網站會免費提供下載),在上市頭兩天創下五十萬份的訂單。大好成績,使得「電子書」的前景備受矚目。

實際上,這股「電子書」風潮,早已促使許多出版社開始將其書籍數位化,如全球第一大英文出版商德國Bertelsmann旗下的蘭燈書屋,以及其他的出版業鉅子如西蒙與舒斯特(Simon
& Schuster)和麥格羅希爾(Magraw-Hill)都紛紛著手進行旗下數萬種書籍數位化的龐大工程。不過,在目前「電子書」市場尚未成熟的時刻,讀者是否喜歡用電子設備閱讀長篇文章,未來電子書籍設備與軟體的購置費用與技術操作的方便性、人性化是否能克服,都仍是未知數,面對「電子書」,其實大多數的出版商就和傳統業者對於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衝擊的反應一樣,是因感受其威力而不得不有所行動。

畢竟,目前「電子書」之於傳統出版商就有如唱片業裡的「mp3」之於唱片公司。電子化雖然可以使得傳統出版商減少許多庫存壓力,並且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使得通路達到世界各地,但是網際網路的特性,也可能使得傳統出版商原本重要的角色被取代。作家可以越過傳統出版商,直接在網際網路上和來自於世界各地的讀者見面,並可以全權處理書籍的相關授權,並拿回更多原本被出版商所分掉的版稅利潤,不再受制於出版商,而網際網路上到處都可以販賣書籍的情況,更減弱了出版商因傳統配銷角色所擁有的權力。

但是,若從另一方面來看,「電子書」所擁有的特質,卻也帶給了出版商新機。比如:「電子書」可以兼具聲音和影像,還具有超連結的功能,不但在表現的形式上比傳統書籍較為多元而豐富,而且也能對原有的書籍作更多的加值與變化,和讀者進行紙面書所不能的互動,甚至因為科技特性,而可以容許出版商根據讀者需要製作個人化的書籍。像電子版的大英百科全書(CD-ROM光碟、DVD光碟、網站)就有許多優點,讀者不但可以從全書中搜尋一個字或一個詞、從一個條目聯結到另一個條目、甚至可以從條目聯結到相關的網站,一時之間,使得書籍的內容具有擴充至無限大的可能性。而除了書籍加值、設計製作的部分外,傳統出版商原有的中間商角色仍是相當重要的,畢竟不是每位作家都有時間、興趣進行和通路(各網站)合作的協議與溝通,那是相當耗費精力的,而且該如何行銷、利潤分配的問題,仍然存在於作家與通路之間(除非作家自行刊登於個人網站或者免費刊登園地,不過那又會另外面臨到行銷宣傳的問題),所以傳統出版商若能有所調整,於其中扮演適當的角色,相信仍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面對來勢洶洶的網際網路,e化相信也是出版業不可違逆的趨勢,在這裡,出版商的加值角色將越顯重要,而適當地調整作家、出版商、通路彼此之間的權力合作關係,也將使出版業有著更多元化的面貌以及更多的可能。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