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電子商務熱潮中,新聞媒體應該扮演何種角色?

記者/趙培華

期待已久的兩千年終於到來,而在全球大部分地區都平安地通過千禧蟲危機之後,許多的趨勢分析家,更是歡欣鼓舞地陸續公布其針對全球電子商務的預測,當然其中大多數的預測都是相信EC前景為一片光明與美好,但相對於此,我們四周仍不時地出現質疑EC是否又是場泡沫經濟的聲音,而我這次所想討論的並不是到底EC的未來為何,而是在這一片EC狂熱中,新聞媒體在其中到底應該扮演何種角色?而提供什麼樣的資訊給讀者才是符合他們真正的需要呢?

不管有無讀過新聞學,相信大家都聽過新聞就是要客觀、中立的原則吧!?雖然一直有學者對所謂的客觀定義有所爭論,但普遍來說,一篇新聞就是要正反併陳,且不能涉及商業與私人利益,但這樣的新聞原則,隨著商業氣息的高漲、消費社會的形成,已開始受到嚴厲的挑戰:在七點電視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某位女星寫真集上市的記者會消息、我們還可以在某大報花了半版的版面為年輕女性介紹夏日防曬良品的資訊等,而這些真的算是「新聞」嗎?

新聞定義模糊的情形,在電子商務新聞的類型當中也是蠻嚴重的,我們可以發現在國內的EC新聞中,經常都有某某網站成立、或某某網站推出了一項新服務、否則就是某某網站舉辦了一項破天荒活動,使得其上站人潮突破一個驚人數字的消息,其實這類新聞的消息來源通常不是記者自己去主動追蹤、蒐集資料而來,而大多都來自於該網站或該公司主動發放給媒體的公關稿,較負責任的媒體也許會想辦法將其改寫成不具商業性質的新聞,或是再去追訪相關人士來做些補充報導,但也有不少媒體是直接將這種新聞稿、公關稿一字不改地刊登出來(或是因為字數的限制而刪掉一些字句)。

這種透過新聞形式包裝的變相廣告,在現在一片網路熱、EC熱當中,到處流竄,隨時隨地呈現在閱聽人的眼前,而且在大家普偏都是相同作法的情況下,閱聽人看久了似乎也感覺不出這樣的新聞有什麼不對勁,反而在無處不在的公關新聞、廣告新聞的催眠下,「感受」到EC市場的一片熱絡與蓬勃朝氣,「想像」著未來EC的大片美好光景。在這裡不論未來到底是否會真的完全成為網路世界,電子商務是否會是將來的市場主流,只是當這種不確定性會仍存在的當下,身為新聞媒體,難道不應該去適時地提供一種另類、反省的審視角度來看待這一股熱潮嗎?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各種管道找到相當多的資訊,但資訊無限,時間卻是有限,所以閱聽人何嘗願意花費時間去看很多新聞網站,但卻發現都是相同、或是以類似角度切入的新聞呢?電子商務的宗旨不就是提供消費者最完善的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嗎?將這樣的概念用於新聞網站媒體上的話,其所提供的資訊內容就等同於商品,而商品的價值就決定於消費者對其的需求,如果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對於閱聽眾來說都是大同小異、可有可無、又不具有特別的助益,那這樣的「商品」會有價值嗎?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