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國電商話你知 新戰國時代的生存策略

記者/高銘檀

國民收入及生活水平較高,並且電商相關基礎建設完善的新加坡,近年來被不少台灣電商業者視為進軍東南亞的理想入口。儘管該國由於傳統零售業市場相對發達,當前線上零售交易量僅佔總量的4.6%,然而受到東南亞電商市場形勢利好的影響,作為2018年的東協輪值主席國,其貿易和工業部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MTI) 部長林勛強在出席東協社交晚會時也明確提出,新加坡將透過與其他東協成員國緊密合作,促進創新和數位經濟的發展,以及提高區域貿易便利性。面對國際電商企業蜂擁而至,如何保證本土電商企業能夠擁有競爭優勢,降低淪為外資附庸風險即變成其政府的首要課題。

國際電商大鱷卡位 專業人才缺口亟待補齊

乘著加速佈局東南亞市場的浪潮,阿里巴巴京東Amazon等國際電商巨頭開始紛紛在新加坡擴大業務,乃至直接收購當地知名的新興電商企業。以阿里巴巴為例,從2016年4月至今,其陸續以4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90億元)投資收購了東南亞最大的電商零售企業Lazada,藉此加速其在該地區的擴張速度。得益於阿里巴巴對於技術及資源方面的支持,像是在Lazada開通「TaoBao Collection(淘寶精選)」頻道,將菜鳥物流的倉配體系引入自身系統等,一連串的合作讓Lazada新註冊的賣家數量在短時間內增加至13.5萬家,商品總量成長近7倍,過往其在「雙11」期間受到的衝擊更得以有效避免。許多業內人士就認為,上述外來電商企業的豐富經驗未來可以更多地反哺東南亞市場,推動該地區的電商產業邁向成熟。儘管如此,也有一些聲音擔憂本土電商市場被少數外來電商大鱷所把持,進而讓原生電商,特別是代購服務商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 消費者透過「TaoBao Collection(淘寶精選)」頻道,可以直接搜尋阿里巴巴旗下零售平台淘寶及天貓的商品。(截圖自/Lazada官網)

為了促進新加坡當地的電商儘快完成轉型升級,該國政府在近年來推出以「99%SME」計劃為代表的扶持政策,配合其在商業交易信譽、網際網路普及、物流系統建構、基本關稅設定等方面的有利資源,從實際情況來看,本土電商企業仍能夠既有市場的基本盤,甚至如蝦皮購物 (Shopee)一樣向海外擴展。然而,根據2017年的《東南亞網絡經濟報告》顯示,專業科技人才缺乏將成為東南亞互聯網經濟的的發展阻礙之一,而原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IDA) 在1999年底所做的調查更明確指出,在較長的時間內,新加坡自身難以充分供應產業所需的專業人才。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已開始採取措施來解決這個現實的問題。在「信息通訊21世紀計劃 (Infocomm 21)」和「智慧國2015計劃 (iN2015) 」 的指導下,除了大幅放寬申請居停的規定,以鼓勵他國具有相應能力的專業人才進行移民,其在大專院校亦積極改進、推動相應的技能培訓,提倡終身學習,譬如通過南洋理工大學零售研究院與淘寶大學的合作,面向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電子商務操作與培養課程,杭州師範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也專門前來開辦「東盟電商高級研修班」等,藉此盡可能地提高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專門法規快速上路 跨境電商稅收呼之欲出

相較越南、印尼、菲律賓等諸國涉及電商的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完善,甚至時常發生變動的情況,新加坡在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UNCITRAL) 於1996年頒布《電子商務示範法》之後,即開始著手相應的立法研究及起草工作。從現階段來看,政府對外資進軍本土電商產業並沒有任何特殊限制,依據《電子交易法 (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ct)》及配套法規,僅要求其符合新加坡公司登記等相關規定,不過外國電商企業若要在當地直接設立分公司,仍需指派兩位新加坡本地居民代為打理相關的運營事項,因此有不少外國電商巨頭選擇利用直接收購的方式進入該市場。

■ 新加坡政府於2018預算報告中指出,將調漲商品服務稅。(截圖自/Singapore Budget 2018官網)

而在電商企業的賦稅方面,新加坡並未針對電商產業制定特殊的稅賦規範,因此電商企業依據現行法律僅需繳納7%的商品服務稅 (Goods and Service Tax, GST),還有在新加坡經營所得的收入稅。值得注意的是,其政府於2月19日公佈的2018預算報告中提出,商品服務稅將提高2個百分點,調整後的稅率增至9%。由於其目的旨在因應該國人口老齡化造成的成本提升,施行時間點可能落在2021年到2025年之間,確切日期取決於經濟、支出擴張以及現有稅收成長。

此外,預計從2020年1月起再向未在新加坡設籍的境外電商企業課徵電子商務稅,其涉及的服務產品包括公司之間的行銷、IT、會計業務,乃至公司與消費者的串流影片、音樂、軟體與線上訂閱服務。過往之所以未把上述部分納入商品和服務稅收體系,主要是由於線上交易較難追蹤,不過隨著信息技術的提升,以及2015年新加坡境內的電商營業額達到39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67.5億元),其中有60%為跨國採購,政府既迫切希望利用該政策促進外國電商企業能到新加坡落地開花。儘管上述方案實際執行以後,勢必會造成運營成本的增加,但在那些擁有進軍東南亞市場野心的電商企業看來,對比越南、印尼、菲律賓等既定稅率超過10%的鄰近國家,佔盡地利之便的新加坡,仍舊是他們試圖南向的最好起點。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