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無線革命--無線革命的3面紅旗(1999年12月號)

無線手機連上Internet,衝擊的可不只是你的手掌和思維,未來世界有三種新典範,正等著你來理解!

 

今晚的天空很無線。

可不是?隔著哈德遜河,從紐澤西望向曼哈頓島,世貿中心兩棟高樓在夜色中相互輝映。視線往左,帝國大廈的紅白藍燈光變化更攫取不少目光。一群年輕創業工程師以此為背景拍照,「Say
IPO(上市),」他們在鏡頭前互相打氣。

突然,行動電話響起,一封電子郵件傳來提醒他們該回去加班,六個人迅速起身,從河堤公園往「紐澤西─紐約」線的地鐵站走去。

同一時間,台灣早上九點。從永和往台北市的路上,照例從福和橋塞到基隆路口。擠得連轉身都難的公車上,坐在後座的一位上班族迅速翻完早報,拿出手機撥號給營業員下單。

未來,就是現在,就在你我掌中,只需彈指就可啟動。

無線產品早已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從收音機、電視、直播衛星到汽車的衛星定位系統,處處可見。而這一波由手機帶頭的無線革命,正從全球到地方、從生活到工作,重新組合我們頭頂的天空。

遠傳董事長徐旭東從今年的日內瓦電信展回來後,深切體認「通訊業的未來就是行動電話加網際網路,缺一不可。」

手機業者諾基亞(Nokia)估計,今年全球手機市場高達1.6億支,已超過個人電腦的1.2億台,未來成長性也高於個人電腦。全球手機用戶數已突破四億,也比個人電腦用戶多出一億。另一家手機業者易利信(Ericsson)預測,到2004年,全球手機用戶將突破10億,其中利用手機上網的用戶也將達到4億。

台灣的腳步也很快。行動通訊業務開放兩年來,國內行動電話普及率從6%快速上升到40%,用戶數已達930萬戶,預計年底將突破1000萬戶,平均每兩人就有一支手機。

知名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J. Dyson)觀察,人類歷史每一次科學革命的發生,都不是起源於觀念(Concept),而是工具(Tool)。望遠鏡發明之後,徹底推翻中世紀人們認知的「天圓地方」假設;而1950年代洗衣機、電鍋和吸塵器等家電產品問世,也降低家庭對佣人的需求。

從這個觀點出發,成長快速的行動電話,是絕對有潛力促成革命的新工具。這一場無線革命的衝擊來自三個層面:生產力、無線網際網路以及新媒介。

生產力第三度躍進

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把人從體力限制解放出來,使得生產力大幅增加。四○年前的資訊革命,把人由腦力限制解放出來,生產力再次躍進。正在發生的無線革命,將進一步把人由空間限制解放出來,再一次大幅提升生產力。

未來學專家托弗勒(Alvin Toffler)觀察,「同步化」和「集中化」是工業社會的特色,意謂畫一工作者的工作時間、並將他們集中在同一地點工作,會達到最高效率。這種畫一齊步的工作方式,的確讓單一生產動作有效率,但相對限制創新的可能,反而阻礙提升生產力的機會。

進入資訊社會後,朝九晚五的固定工時逐漸沒落,但集中化的特色仍在。自動提款機儘管24小時運作,提供銀行營業時間外的便利,但人還是要走到提款機前才能操作,依然受空間限制。

無線通訊穿透空間,讓溝通和傳輸資訊變得容易。不管在公園、路上或車上,打開手機就能通話,並處理個人事情,像轉帳、繳費、收發電子郵件、買賣股票、訂電影票、查詢飛機班次甚至購物,等於把這些服務搬到手機上,跟著人移動。「就像帶一個得力助手或秘書在口袋裡,」前交大校長鄧啟福形容。

進行這些活動的過程,消費者本身就是生產者,生產和消費的動作合一,托弗勒稱此為「生產消費者」(Prosumer)。生產力的提升,除了來自空間解放,也來自生產消費者所增加的效率。

舉例來說,在手機上轉帳,等於做了原本銀行櫃員的工作,這不僅省下到銀行的時間,也省下櫃員的時間,雙方都增加效率,這是「同步化」、「集中化」的工業社會所沒有的。在工業社會,你必須跑一趟銀行,不但減少做其他事的時間,銀行能服務的客戶也有限,雙方效率都降低。

生產消費者只是開始,一旦這些便利被廣為接受,更多新功能將被放到手機裡,再吸引更多使用者。這些動作反覆進行,會達到數位經濟專家凱利(Kevin
Kelly)所謂的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也就是同一產品不斷衍生出新功能。

美國一家行動電話系統業者改收固定費用、不限時數使用之後,一位媽媽有了新點子。她把行動電話開機,放在寶寶的嬰兒床旁,自己拿了另一支在廚房工作。如果寶寶醒了或哭鬧,她會立刻聽到。

經常往返世界各地的諾基亞亞太地區行銷總監博依索(Bo Ilsoe)指出,在澳洲,手機可用來查詢電表和瓦斯表讀數;在北歐,手機撥號就可購買販賣機的可樂,並直接計帳到信用卡。

目前無線通訊使用的時數,只佔全球通話量的2%,但保德信人壽(Prudential)估計,未來七年內將上升到20%。

無線通訊不僅把人從空間解放出來,更解放束縛已久的創意,扭轉長期以來人和工具間的不對等關係,讓生產力隨著多功的工具而狂飆。

網際網路隨身化

除了電話,手機的另一主要功能是傳輸資料,特別是上網,也就是把經由電腦連線的網際網路,搬到手機變成無線網際網路。目前電信產業的收入,有八成來自語音傳輸(Voice),將來主要將來自資料傳輸(Data)。

諾基亞網路系統全球總裁鮑思蕊(Sari Baldauf)指出,傳統電信業將不復存,通訊將變得數位化,結合資料和語音,成為全球網際網路標準的可移動性架構。

電信業今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日本行動電話系統業者NTT DoCoMo,在今年二月開放手機上網,以收固定費用、不限上網時數的方式經營,短短十個月吸引280萬用戶,震驚全世界。

易利信行動電話系統總經理山斯壯(Per-Arne Sandstrom)分析,從前電信業是賣分鐘,以分鐘計費,以後是賣頻寬,以資料傳輸量計費。

這是美國與歐洲的一場龍頭爭霸。網際網路源起美國,而上網的主要工具個人電腦也源自美國。因此,目前美國擁有全球最多個人電腦使用者和上網人口。

網際網路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能掌握網際網路就掌握權力。在個人電腦產業落後的歐洲,正由諾基亞與易利信領軍,以擅長的手機產業加入戰局,而全球行動電話普及率已超過個人電腦,給歐洲很好的切入點。

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甲骨文執行長艾利生(Larry Elison)觀察,美國在個人電腦領先,歐洲在行動電話領先,如果個人電腦不能像行動電話那樣易於使用,則行動電話終將成為主要上網工具,歐洲也將取代美國主導網際網路發展。

台灣易利信董事長楊席凱(Jan Signell)指出,「一年後,上網除了打WWW,還有MMM(手機上可以看多媒體的機制)。」

歐洲強在行動語音,美國則在資料傳輸領先。行動通訊設備和手機的前兩大廠易利信和諾基亞都在歐洲,而資料傳輸業者思科(Cisco)和朗訊(Lucent)都在美國。歐洲已率先整合成GSM規格,並朝第三代行動電話前進,但聯合國國際通訊聯盟(ITU)制定第三代行動通訊的CDMA標準,主要是美國Qualcomm公司所發展出來。

無線革命變化太快,形成不連續性的創新,沒有一家公司能夠主導,也沒有一家公司是絕對安全。鮑思蕊分析,這場無線革命的關鍵在客戶,美國或歐洲沒有一地可以完全主導,而是由使用者決定。

這使得走垂直整合的電信產業,已開始質變,每一家公司都設法找更多夥伴合作,形成一個事業網路,共享資源、技術和情報,並制定規格。「你必須放棄一切,更快發展新產業,開發更多標準和科技,」鮑思蕊強調。

易利信、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彼此在行動電話和系統設備上競爭,但是三者又共同發展WAP和GPRS等規格,並一起和歐洲的個人數位助理器公司Psion合作,開發手機使用的Symbian作業系統,對抗微軟的WinCE系統。

山斯壯指出,很多價值已轉移到事業網路,而非保留在任何單一公司,彼此形成一個生態體系,在當中既競爭又合作。

楊席凱觀察,現在談電信業垂直分工還太早,但是在消費者端這頭,確定會有很多形式,像PDA、行動電話或各種簡便的掌上終端機,讓上網像打開電視或冷氣一樣容易,而且無時無刻、隨時隨地。

<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