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 萱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跌破了不少專家的眼鏡,除了在政壇掀起波瀾以外,也著實衝擊到網路這個虛擬世界。這次的選舉氛圍有點不同以往,主流新聞網站一面倒地支持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而非典參選人唐納川普(Donald Trump)由於直接又狂妄的發言,一路遭打壓。
雖然社群網站不是只有臉書(Facebook)一家,但臉書擁有上億的用戶,根據統計有44%的美國人使用臉書接收新聞,其影響力非同小可。臉書被指控在選前放假消息,而臉書的演算法又會為了迎合使用者的喜好,不分內容真假、不斷推送相關內容給觀眾,這讓臉書使用者活在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中,使得判斷失準,進而影響選舉結果。不少使用者非常憤怒遭到臉書「背叛」,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用臉書看新聞,卻得到被餵食假消息及偏食訊息的對待。
這項指控讓臉書面臨了形象危機,連執行長祖克柏都親自出面滅火,他對於臉書上極小部分的假消息影響選舉結果感到訝異,還說不需要擔心使用者活在泡泡裡,因為選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做出決定,當人們相信什麼是對自己重要且值得在乎的,演算機制只是反映這個現象,是沒有錯的。祖克柏還反問為何會認為只有一位候選人的假消息,而沒有另一位的。
這場選舉不僅危及臉書的可信度,也間接造成使用習慣的改變,以及用戶的流失。許多人在選後解除熟人好友、刪除手機app或大幅降低使用臉書的頻率;不少使用者轉而使用TIMES app或Apple News收看新聞,把臉書當社群網站的使用者則轉戰Instagram,沉浸在可愛動物或美味食物照的自我療癒中,一位心理諮詢師受訪時表示,自己的姊姊強烈支持川普,還會tag她和媽媽,雖然她並沒有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還是決定刪除姊姊好友。
臉書的演算法並非先天就充滿偏見的,透過一些手段還是可盡量讓它保持中立,Mashable的文章教了幾個方法,像是別把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解除好友、刪除與自己意見不合的評論,這麼做等於築起一道阻絕資訊的高牆,製造更多偏見。如果要更積極一點,參與那些對立面的討論,幫他們按讚(這不代表喜歡,而是暗示臉書別讓這些訊息被屏蔽掉),當然也可善用臉書的檢舉機制,按右上角回報這則訊息是假新聞,別選「這很惱人」或「這則訊息與我立場相左」,這樣等於又助長了你的過濾泡泡。
然而臉書的初衷終究是熟人的互動園地,因此先前臉書曾表示將演算法做過調整,把親友的動態優先顯示在塗鴉牆上。雖然使用者可能因一時氣憤而揚言遠離臉書,但臉書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人們終究會回到自己的同溫層泡泡中,這些社群網站還是能根據人性的需求繼續賴以為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