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緯倫
網際網路最大的意義在於串聯,早期是傳訊息傳影音,現在不只是你我電腦手機互相傳來傳去,連居家內的生活用品也能過網路來傳遞訊息,簡單來說就是「智慧家庭」。
智慧家庭的概念早已多年,而且隨著技術進步,「智慧」的程度也越來越高;以前來要靠人為設定,像是設定鬧鐘一般進行所有事情,現在更進步,系統分析你的日常作息,判斷出你的行為模式,當你快到家了,自動幫你開燈開冷氣,就是你離家上班去了,系統知道房子沒人,也會自動幫你關燈關瓦斯,若有廣大的庭院,感應氣溫與土壤濕度,自動幫你澆水。邁向智慧家庭,就是假設哪一天你暈倒在家,透過手環,透過居家牆壁上的感應器,都能幫忙呼叫樓下管理員跟救護車。
但很多人的智慧家庭設備其實殘全不全,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都不是比爾蓋茲。你需要這麼多智慧工具來幫你嗎?其次,縱使設備應有盡有,你也沒那麼多錢購買。另外,早期的智慧家庭設備,均為廠商獨立開發,因此不同廠商的設備無法串接,導致你有諸多工具,但要透過各自的封閉系統操作。一旦該廠商沒開發幾種產品,又沒有開放讓其他廠商套接的SDK,這種系統就很難被廣泛採購。你總不能開燈關瓦斯是一套系統,澆花又另一套控制系統吧!
2014年蘋果提出HomeKit智慧家庭平台,讓廠商可以根據協定開發智慧設施,也提高了不同廠商間的產品串接可能性。但智慧家庭講求安全,相對而言,平台對開發業者的要求門檻也多,所以市場上並不普及。但串接於共同平台,必然是智慧家庭的趨勢,聚集更多不同的設備,才會讓人想要購買更多產品。
另外,智慧家庭的管線也是一大問題,通常都要在居家裝潢之前,就預埋管線,否則裝潢好之後,再佈明線,對於高審美觀者而言,反而是居家破壞。但問題來了,有多少人在買房的時候,會想到要搞個很複雜的智慧家庭呢?於是有所謂的智慧宅、二代宅,但這宅第,通常不便宜,而且智慧功能,通常也聚焦於公共設施,因為建設公司並不了解買家對室內空間要多智慧,因此也不願意砸錢在這上面。
智慧家庭是個大哉問,並不是討論幾個產品「功能」這麼簡單,而更應討論串接整合、以及外部人力的適配性(如遠端醫療該如何搭配醫院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