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擴大對中國科技公司祭出新一波打擊

記者/Howie Su

資料來源:Global Times

美國啟動下一波技術管制,這次重點是中國公司的資料安全,美國政府聲稱,其提出的有關人類個人資料和連網車輛的規則是狹隘且有針對性的,但在監管數位經濟方面卻存在不小的空間。由於物聯網生態系統依賴設備、人員和資料流的互連性,幾乎使每個節點都成為潛在的風險,這次新措施影響從連網汽車到生物技術等產業,都顯示出業者需要轉變思維,主動評估其產品、服務和數據流可能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和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以及考慮是否解除與中國合作夥伴和供應商的關係,目前,有三大指標似乎是華府共識。

  1. 資料收集:連網車輛充滿了車載電腦、感測器、攝影機和電池系統等 ICT 元件,隨著技術的進步,車輛將更加依賴此類設備來收集、處理、傳輸和儲存資訊,這包括駕駛員和乘員行為、車輛狀態、地理位置和生物識別數據,以及附近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的數據。
  2. 連接性:車輛可以連接到外部網路,包括 OEM 和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透過遠端資訊處理系統提供的基於雲端的服務、關鍵基礎設施(包括電信系統、交通系統和電網)以及智慧型手機等車載設備。
  3. 後果:這增加了惡意行為者的攻擊面,以獲取網路惡意活動的入口,包括間諜活動、危害公共安全和破壞關鍵基礎設施等。

以電動車為例,美國擁有多樣化的工具包來監管 ICT 基礎設施,商務部對連網車輛進行的調查就證明了這一點,商務部的調查可能會進一步區分「在中國,為中國」和「無中國」美國市場之間的電動車供應鏈,該調查也為其他產業的調查方式奠定基礎,包括農業科技和生物製造、自主和自動化系統、大型語言模型與雲端運算,新的管制措施也進一步延伸,例如對包括地理位置資料和生物識別識別碼在內的大量個人資料的限制可能會阻礙活躍在美國市場的中國知名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平台(從 TikTok 到 Temu)。

美中供應鏈正在脫鉤(資料來源:Atlantic Counsil

值得台灣業者注意的是,主要的管制工具(ICTS 規則、電信團隊)是在川普政府期間建立的,並由拜登政府延續使用,因此,無論誰贏得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這種做法看起來不會停止,但資訊通信技術的擔憂也可能涉及多個方向,鑑於美國在從海底電纜到雲端服務等資訊通信技術供應鏈上擁有的固有優勢,美國對中國提出的間諜活動疑慮同樣也被其他國家提出,未來該國應會持續加大對資通訊領域的管制,促使企業分成中國與非中國兩類,進一步在市場與法規上採取不同待遇的措施。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