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新冠疫情下的智慧醫療 遠距醫療及預測地圖

記者/羅苡晅

智慧醫療新科技 ABCDEF科技

除了AI長照醫療,近幾年新冠肺炎也讓智慧醫療有更多的新潛力應用,但首先先來簡單討論在智慧醫療常見的幾個新科技-ABCDEF。

勤業眾信的《2020 醫療照護產業展望》中提到科技驅動著醫療照護,將來或許醫療照護的重點將從僅僅治療疾病轉擴增到改善健康,同時給予這個高度專業且嚴謹保守的展業帶來不一樣的革新。其中ABCDEF,剛好是這些醫療新科技的開頭字母,分別為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Cloud)、大數據(Data)、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與5G(Fifth Generation)。

  • 六大醫療新科技包含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大數據、邊緣運算與5G。(圖/unsplash)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常見的醫療應用包含遠距醫療、智慧病房、醫療機器人、醫學影像等。區塊鏈(Block Chain) 具有不可竄改的特性,將可以為醫療資料庫及病患資訊提供隱私及安全性。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 可將病患的健康數據、用藥紀錄等存到雲端,不只可以做優良健康管理、進行疾病風險評估,還可以進一步進行精準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大數據(Big Data) 則是在醫院每天數以萬計的資料中,進行模型建立,建立更精準的判讀及決策。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分散式運算,目前還有許多需要精進的地方,但未來將協助在某些緊急的時刻可以快速提供可能的應對,而非在蒐集完所有資料後再傳到雲端進行計算,節省更多決策時間。5G通訊( Fifth generation)的特性,包含運輸時間短、流量大的特性,可以提供更高的能源效益。

 

新冠肺炎下的智慧醫療 5G通訊的結合與潛力

其中在5G網路逐漸普及下,也在新冠疫情下產生更多不同的可能,像是遠距會診、醫療物流機器人、AR手術導航、可手持的行動超音波、遠距醫療推車等。

其中以新冠下大躍進的遠距會診為例,從以前掛號、通勤、醫院行政手續等流程到最後的看診,不僅花費許多時間,也需許多人力。台灣前陣子的三級警戒,也讓視訊看診越來越盛行,不僅省下時間人力,大陸有醫院也會搭配醫療服務、物流機器人及醫療穿戴裝置,協助遠距監控及照顧病患的身體健康。

遠距醫療不僅可以降低出外感染風險、解決醫療不均及地域限制、還可以有效率節省時間及人力成本,那為什麼在過去的台灣遠距醫療並不普及?

原因包含健保便宜、就醫方便及法規限制等,讓遠距醫療在過去台灣並無明顯競爭力。相較於每次診所看病的幾百元,線上諮詢的價格明顯高出許多,加上法規規定線上僅能做諮詢及領藥仍須親領,都讓遠距醫療在過去台灣無法盛行。在經過新冠疫情的經驗後,法規的開放並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或許有更多人開始關注遠距醫療議題,並讓台灣醫療資源最大化。

  • 透過AI、5G、穿戴式裝置等技術,讓醫療資原最大化使用。(圖/unsplash)

 

新冠肺炎下的預防與預測 疫情預測及口罩地圖

除了遠距治療外,科技同樣也在智慧醫療的預防與預測上帶來顯著的改變。像是透過人工智慧在人群中辨識體溫異常的潛在病患並預判人流等,或是類似「疾管家」等社群帳號協助民眾更快速掌握疫情。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團隊於2020發布「全定量」快篩檢測系統,一滴血就可以測出人體中新冠病毒核酸、抗原和抗體數值,相較一般快篩僅能判斷市是否感染有更多的精準性。加拿大軟體科技公司BlueDot透過人工智慧進行自然語言處理(NLP),預測不同國家的超過60種語言的媒體新聞、動植物資訊、公衛機關告示、論壇等,建立疫情傳播地圖,甚至成功預測10個城市爆發的疫情。還有疫情剛開始,台灣曾一度陷入口罩搶購潮,進而有工程師推出口罩地圖,可以看到不同超商的口罩存貨,全台一萬多家超商的口罩存貨清楚明瞭。之後政府也有推出快篩地圖等,供民眾方便查詢。

 

台灣智慧醫療的困境及未來

如同前幾篇文章所提及,儘管技術領域發展成熟,但實際落地仍需挑戰。幾個挑戰包含台灣缺乏醫療軟體生態系;受限法規,醫療數據取得困難;健保補助有限導致醫院缺推廣誘因;醫界及科技業文化不同,溝通成本高等。因此不論醫療人員、民眾、或是科技人員,都應該互相聯手,強化醫療品質、合理使用醫療資訊、並強化醫療軟硬體發展,讓智慧醫療也在台灣有更多的突破與應用。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