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百元店創立 瞄準小資生活巿場

記者/Linus Shih

2022真是魔幻的一年,看起來不貴的東西悄悄漲價,卻也有國際專櫃品牌賣起了平價商品。最讓人想不到的是,品牌形象不食人間煙火的無印良品在Q4到來的前一天,也就是9月30日開起了第一家百元店。這個「百元」事實上是500日元(約台幣107元),日本人隨手掏出來的一個硬幣,在這家店裡可以挑選各式商品,而商店名字也非常直接就叫「無印良品500」。

無印良品營業部執行董事兼總經理Takuo Nagahara:「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家提供對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讓過去每月光顧一次的顧客,以後變成每周光顧一次。」到底是什麼樣的商店,能讓我們每週都想去買東西呢?

▲「無印良品500」(圖片來自:無印良品官網

無印良品百元商店早已計劃?

「無印良品500」暫時只有一家,設立在距離東京市中心21公里,住宅區密集以及吉卜力美術館所在的三鷹市。根據無印良品的調查,這個車站的乘客多達20 萬人,主要是上班族和學生。看準了小資族的消費力,無印良品百元商店走的是小店舖路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店內陳列了3000種商品。要知道,同樣做百元商店的日本雜貨品牌3COINS,用了無印良品2.5倍的商店面積才陳列出2000 多種商品。而3COINS的貨品陳列與我們平常所見的雜貨店是非常相近的。無印良品百元商店不僅商品種類超乎想像地多,而且品類非常齊全:洗護產品、零食飲品、文具、廚房用具、襪子、毛巾等等,甚至連衛生紙都有販售,無疑是與其他百元商店做出區隔。

無印良品營業部總經理永原拓生:「首先,公司計劃在2023年2月底前開設30 家「無印良品500」,主要會在市中心開店,然後以每年20家門巿的速度擴張。我們相信有一個相當大的市場,未來我們將能夠擴大到約2000家門巿,包括與熟食廚房MUJI Kitchen 合作的商店,由後者提供餐飲服務。這離不開無印良品在去年(2021)9月份就啟動的全新中期經營計劃。為所有消費者提供「保持生活品質的必需品」,是這項計劃的關鍵。而今年一則無印良品的新聞,將這項計劃詮釋得更加明確了,「從2022年9月2日起,無印良品將利用全球生活方式的智慧提供低價產品。」看來這次的無印良品百元商店,是策劃已久的開店計劃。

▲「無印良品500」販售商品(圖片來自:無印良品官網

不僅無印良品開起百元商店,就連來自瑞典的IKEA,也在2018年先行開起了兩家百元商店。這全球唯一的兩家,開在台灣的兩個熱門夜市裡,分別為台北通化夜市和台中的逢甲夜市。不過這兩家店都是快閃店模式,在隔年4月便匆匆閉店。根據IKEA台灣地區公關表示:「IKEA希望通過熱門夜市商圈的人潮,讓消費者對IKEA的商品與品牌更有印象。」如此看來,大品牌賣起便宜貨,不僅賺錢,還能賺個好印象。無印良品將百元商店開在了人來人往的車站裡,與IKEA百元店目的相似。

▲ 台北通化夜市的IKEA百元商店。(圖片來自:YouTube @U Magazine HK Official)

經濟衰退期誕生的百元店

經濟下滑的時候,反倒激起民眾對便宜貨的購買慾,為百元商店、銅板價商店提供了商機。事實上,在台灣更廣為人知的百元品牌是矢野博丈創立的大創百貨,在後來成為家喻戶曉的百元品牌。起初,矢野博丈將商品定價為100元,據說是因為想偷懶。1972年,負債累累還要育兒的矢野夫婦,開始靠著開車的移動商店賣貨維生,商品種類多達300種,懶得貼標籤的矢野夫婦便以均價100日元販售。

定價100日元,背後卻是對顧客消費者行為的洞悉。縮短了詢價與決策時間,讓顧客保有更多的購物衝動。從大眾覺得便宜的100日元倒推到商品成本的思維,也讓大創在此後幾十年內研發出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趕上90年代的日本泡沫經濟,大眾對低價品需求增大,大創以及後來入場開百元店的Seria、Can Do、Watts這四大百元商店成為了時代寵兒,業績一路飆升。根據日本最權威的數據調查公司Teikoku Databank,四大百元商店的店鋪數量較疫情前增加了800家,市場規模在2021年底接近1萬億日元。

▲ 日本百元店行業趨勢報告. 圖片來自:Prtimes

大創還在去年(2021年)開設新形態概念店「Standard Products by DAISO」,用300日元的均價賣起了簡約風格的生活雜貨,被網友和媒體評為「無印良品平替」。百元商店起家的大創,學起無印良品後一改往日形象,宣傳照、店面陳列和商品風格都變得更有特色,店舖質感也更高了。

▲ 大創新品牌「Standard Products by DAISO」的產品圖. 圖片來自:大創官網

無論是百元商店還是銅板價商店,本質上都是在為日常生活場景,打造更多銅板價商品來抵抗物價上漲,讓大眾花同樣的錢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面對通膨,無論是品牌方或者是消費者都已準備好面對,在平價消費巿場中會有什麼更意想不到的新品牌浮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此新聞: